筑在1999年第26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上获金奖,两边绵延的东、西炮台山上广植苍松翠柏、红枫鲜花,使这组经典建筑庄严肃穆、气势磅礴。雨花台纪念建筑的构思非常巧妙,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前面的倒影池就是利用原有地形,运用物理学折光原理,巧妙地将纪念碑、纪念馆的影像在池中南北两端水面上显现出来,形成独特的景致,供人们欣赏。倒影池南北两端各有一块花岗岩和大理石照壁,北面照壁上用汉、壮、蒙、维吾尔、藏五种民族文字镌刻着《国际歌》,南面的这块是用这五种文字镌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倒影池南端两侧各有一座肃然垂立的圆雕,高5.5米,战士手握钢枪肃立,少女扶手胸前,他们神情严肃,目光柔和,表达了人们缅怀先烈,继承遗志的主题。
1986年7月动工,1987年1月建成。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双曲不等跨拱桥。长103米,宽12米。桥面两侧有1米宽的卧式花岗石栏杆,坡面上镶嵌有直径1.02米花岗石雕刻的24只花圈,表达了人们对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国歌、国际歌墙
雨花台烈士纪念馆
穿过纪念桥,就是闻名于世的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它坐落在距纪念碑450米处的任家山上,1988年7月建成开放。由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生前设计,齐康教授完成。馆东西长90米,南北侧翼伸展49米,顶高26米,建筑面积5900平方米。为重檐屋顶两层楼,正门洞开的建筑。乳白色琉璃瓦屋顶、花岗石贴墙面、白色大理石窗框,把纪念馆装点得分外巍峨壮丽。馆门庭南北两面均雕有2.5米见方的"日月同辉"花岗石浮雕,象征着烈士精神与河山共存,与日月同辉,成为纪念馆的标志。门庭南上方刻有邓小平手书的馆名。1999年纪念馆陈列改造后,共展出1519位烈士的事迹,展出革命文物1107件。展厅内新的陈列融多媒体系统、随身听讲解系统、灯光音响系统以及著名艺术家创作的背景音乐和美术作品为一体,成为全国同类场馆中的一朵奇葩。
忠魂亭和忠魂亭广场
忠魂亭是雨花台烈士陵园区的"句号"工程,由南京市30万共产党员交纳特殊党费兴建。该建筑由"忠魂亭"、"忠魂广场"、《思源曲》水池、《忠魂颂》浮雕四部分组成,于1996年7月1日竣工。"忠魂亭"由江泽民题写亭名,位于主体建筑群南端海拔43米的坡顶上。用花岗石砌成,主体建筑长、宽各边长5.8米,高8.3米,尖顶四门方型钢筋混凝土结构。西面亭裙刻有南京市30万共产党员捐资兴建的标识。忠魂广场位于忠魂亭与纪念馆之间,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金刚砂石铺就的地面,厚重坚韧,突出了忠魂亭深沉壮观的氛围。《思源曲》水池在忠魂亭北坡和忠魂广场南缘间,长20米,宽15米,深1.5米。寓意"不忘先烈,永志纪念;饮水思源,代代相传"。由江苏省美术馆组织艺术家设计创作的《忠魂颂》浮雕,立于《思源曲》东西两侧,长20米,高3米。浮雕的主题为"狱中斗争"和"刑场就义",涵盖了英烈威武不屈、悲壮卓绝的历史风采。
东、西烈士殉难处
东殉难处位于东岗坡下,为反动派解放前夕杀害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处所。1950年就建立了标志性建筑。1996年改建。黑色大理石镶贴背墙,宽12米,高2米,立有纪念标志一座。
西殉难处位于中岗西侧,为烈士丛葬地。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了众多烈士,草草掩埋此处。风雨侵蚀,岁月流逝,此地曾白骨累累,被老百姓称为"髅上髅"。1950年雨花台建立了标志性建筑,纪念死难烈士。西殉难处西部建成了红领巾广场和儿童活动中心。
涌泉广场
1998年,在烈士墓区的对面又建起了这座涌泉广场,它是烈士墓区的配景工程,由圆形小广场、通道、平台、水池、花廊组成。平台中间为椭圆形水池,池中的三股涌泉奔流不息,寓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革命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