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万人坑”遗址隔水保护施工和地上建筑结构施工的安全防护,此外还建成了祭场、冥思厅等建筑。
刘宇波告诉记者,“万人坑”是整个院区的核心空间,通俗点说就是高潮所在。重新设计的万人坑遗址外观像个黑盒子,外观简洁;室内则空间丰富,并安装了恒温、恒湿和通风设备,还对遗骸进行了清理和钙化处理,确保了坑内“遗骸”的安全。观者通过沙石地面、锈蚀钢桥、昏暗的灯光等相结合的环境,可以更直观地感受曾经的遇难现场。
在“万人坑”遗址一旁便是祭场。这是一个重新组织和营造的告慰亡灵的祭祀场所,院两侧的碑林和坚硬的石子铺地形成肃穆的氛围,庭院之中设置了长明的火炬台。冥思厅设计得非常幽暗,参观者可将手中浮动的蜡烛装置点燃,放在室内偌大的水池之中。
和平公园 平复悲愤心情祈盼幸福
步出冥思厅玻璃幕墙后,便是和平公园。观者一下脱出压抑的室内环境,来到公园之上,近可观南侧青山松柏、北可看胜利之墙浮雕,向远处望去,则是耸立的和平雕塑及水中的倒影,人们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顿生珍惜和平、祈盼幸福美好之感。
和平公园位于纪念馆区的西部,总面积达32000多平方米,主要有馆藏交流区、和平雕塑、景观绿化和照明亮化、水池等项目组成。公园内修建了游步道、排水沟,地面硬质石材铺装,土坡上满铺草皮,坡下条石顺坡摆设,相得益彰;园内开辟了日本友人捐资的“紫金草”花园等。
刘宇波介绍,在和平公园的设计上,他们同样颇费心思。整个空间氛围以表达和平的美好为主题。设计中,在南边与城市人行道交接处以填土方式堆起一个草坡,草坡自东向西缓缓下降,在接近公园纪念雕塑水池边与地面相平;与之类似的是,在两侧绿地植物的安排上,也是由茂密到稀疏。如此用意也在于让人们整理参观展馆后的压抑情绪,平复其悲愤的心情。
和平公园中部是巨大的长条形水池,人们的视线将直接被引向水池终点的和平女神塑像。塑像位于黑色花岗岩石材的“和平”基座之上,基座高18米,塑像高12米——它由一个手托和平鸽的母亲和期盼和平的儿童组成,象征着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设计者说 最在意表达“场所精神”
刘宇波介绍,整个设计团队由院士何镜堂担纲,其下汇聚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20多名精英,为完整表达诉求,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将方案调整了多少次。
他解释,作为如此重要的一个纪念场所,重要的不只是设计建筑,而是要营造一系列纪念的场所,形成突出的“场所精神”即强调场所不仅具有物质形体,而且还蕴含着精神上的意义。他表示,在大屠杀纪念馆这块基石之上,惨绝人寰的杀戮、无辜者的悲愤、深埋于地下的累累白骨,应是这个场所最需表达和突出的精神,建筑反倒成了辅助。
如此理念之下,设计者将纪念馆划分为东侧纪念馆新馆及纪念广场、中部原有纪念馆扩建部分和西侧纪念馆公园三大部分,分别对应战争、杀戮、和平三个概念,并由此产生了“断刀”、“灾难之庭”、“和平公园”三个主题场所。纪念广场与新建纪念馆形成总体空间序列上的“序曲”与“铺垫”,重组的纪念馆遗址现场与冥思厅是所有章节之中的“高潮”,而“和平公园”则是这一空间里的“尾声”。
“看了纪念广场你会感受到‘生与死’;在新馆是压抑和悲愤;在万人坑遗址和冥思厅,你会被震撼、被感动;直至结束,在和平公园,你又能平复情绪,感受和平的美。”
伤城之悲 【雕塑】
新馆区内5组形神俱备、细腻逼真的艺术雕塑,由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吴为山教授和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孙家彬教授完成。他们昨日在发布会现场解读了作品,并且回忆了创作过程。
吴为山精心设计的大型雕塑《家破人亡》、群雕《市民逃难》、主题雕塑《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