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病人,我也经常去看望她,并送给她一些生活用品。宁晋县有个叫田胜敏的,一开始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加新农合,结果没多久得了白内障,治病花了2000多元,后来报了近千元,真正得到了实惠,逢人就说新农合好。这些例子在当地都有很大的示范作用,使农民参合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主管教育的邢台市副市长郭俊苓在临城职业中学调研(中红网摄)
3、善于明确思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手笔、高起点地确定独具特色的工作思路”
记者:大家反映,你工作起来有章法、有点子,这是不是有一个工作思路问题?
郭俊苓: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决定胜负。在邢台这样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社会事业投入较少,历史欠账较多,要想在工作中创造出奇迹,如果仅仅扑下身子、花大力气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个好的思路。我的经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手笔、高起点地确定独具特色的思路,这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关键和前提。
记者:拿邢台教育来说,你确定的工作思路是什么呢?
郭俊苓:对于邢台教育,我通过调研和思考,提出了“做牢小学教育,做实中学教育,做强职业教育,做精高等教育”的工作思路,促进了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如中学教育,我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切入点,培养优秀学生作示范,拿出成绩让人看。几年来,全市共建成省级示范性高中22所,2007年高考600分以上的考生达到创纪录的1019人,比上年增长了59.7%,2006年还出了全省文科状元,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记者:听说邢台的职业教育经验走在了全国前例,请问你们在这方面的工作思路是什么?
郭俊苓:邢台作为农业大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非常重要。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了高站位、大手笔、巧运筹、拓市场的“一二三四工程”:一是建立了邢台市职业教育招生就业指导中心,统一协调职业学校的招生毕业分配和就业安置工作;二是建立了定期回访制度和劳动力转移定期培训报告制度;三是建立了三个基地,即沿海与中西部市县区中等技术人才就业与培训基地、江苏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训基地和江浙沪劳动用工培训基地;四是搞好四项服务,即信息、中介、安置、跟踪的服务。现在,邢台职业教育出现了招生与就业两旺的大好局面,把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办成了全国首批2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也是河北省唯一一所进入到了高职 “211”工程的院校,创造了职业教育“南看深圳,北学邢台”的辉煌。
记者:在做强职业教育方面,你能否举个具体事例来加以说明?
郭俊苓:2003年,邢台市率先在全省抓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工作,我们把这项工作作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载体,努力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职教发展目标。如今发展职业教育,扩大生源与保障就业是两个关键因素,特别是能否让学生及时找到工作是件大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也想了不少办法。近几年,我曾几次带队到长江三角洲的昆山等地,推介邢台的职教生,看望在那里打工的邢台籍职教生。2005年5月,当我去昆山看望他们时,一个在苏州打工的邢台职教毕业生、宁晋女孩张凤英,自己花了上百元打车赶来和我见面,当我问她为什么要来时,她说:“邢台的职业教育让我找到了好工作,使全家脱了贫。听说邢台市领导要来看望我们,就兴奋地赶来了。老板不准假,我说郭俊苓是我的妈妈,妈妈来了,我一定要去看看!”她的真切表白,使我很受感动和启发。这些职教毕业生,把政府看成了衣食父母,我们就应该多为他们办一些好事、实事。我也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职业教育,让更多的家庭摆脱贫困。现在,张凤英在苏州工作得很好,每月能挣二三千元钱,最近又把妹妹带过去打工。她家已经脱贫,用她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