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军原政委、原新华社军管小组组长张纪之,2014年10月27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5岁。2014年10月31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了张纪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图为举行告别仪式的八宝山殡仪馆竹厅外景。(中红网江山摄)
八宝山殡仪馆竹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灵堂中间,悬挂着张纪之同志的遗像,周边摆放着众多花圈。(中红网江山摄)
张纪之同志的遗体躺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复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中红网江山摄)
张英、张明、张静等张纪之同志子女,守护在父亲的身旁。(中红网江山摄)
新华社、沈阳军区四十军政治部、北京军区联勤部政治部、山东省高青县委县政府、武警120师等有关单位,送了花圈。(中红网江山摄)
北京军区原副政委张玉华,总政原副主任华楠的夫人刘航,北京军区原政委刘振华的夫人林钧晓,张玉华兰州军区原政委张仲先的夫人杨郁芬,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总编辑何平,送了花圈。(中红网江山摄)
张纪之的三个孩子张英、张明、张静,送了花圈。(中红网江山摄)
张纪之同志的孙子外孙女,送了花圈。(中红网江山摄)
中红网北京2014年10月31日电(江山)沈阳军区四十军原政委、原新华社军管小组组长张纪之(正军职),2014年10月27日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95岁。今天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了遗体告别仪式。
上午,八宝山殡仪馆竹厅庄严肃穆,哀乐低回。张纪之同志的遗体躺卧在鲜花翠柏丛中,身上复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灵堂中间,悬挂着张纪之同志的遗像,周边摆放着众多花圈。有一幅挽联上这样写道:“五岳顿垂首,齐鲁情未了;造化眷纪之,征战天放晓;坦荡心中明,英姿向天笑;亦当矗绝顶,静览从山小。”此联不仅歌颂了张纪之的一生事迹,而且把他和三个孩子的名字张纪之、张英、张明、张静,都写了进去。
四十军副政委韩宇峰,新华社副社长龙新南,武警120师领导王东帅等有关单位领导,原新华社军管小组成员李锦华、王树榕,原新华社军管小组副组长甄文君之子甄争鸣,原新华社负责人王唯真之女王枫,新华社原驻外记者、离休干部王子英,以及张纪之同志的许多老战友、老同事、老部下,张纪之家乡的代表,前来与他告别。大家表情凝重、神情哀伤,徐徐走进灵堂,向张纪之同志遗像三鞠躬,向其子女张英、张明、张静等表示亲切问候。
新华社、沈阳军区四十军政治部、北京军区联勤部政治部、山东省高青县委县政府、武警120师等有关单位;北京军区原副政委张玉华,总政原副主任华楠的夫人刘航,北京军区原政委刘振华的夫人林钧晓,张玉华兰州军区原政委张仲先的夫人杨郁芬,新华社社长李从军、总编辑何平,新华社老领导与老同志解力夫、王殊、刘德有、田牧、刘福平、聂坤儒、倪满和,原新华社军管小组成员王国贤等,送了花圈。
张纪之同志,男,沈阳军区四十军政委,正军职。山东省高青县人,1920年6月生,1937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1月入伍,193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山东纵队三支队宣传员、一支队青年干事和指导员,鲁中军区十一团一营教导员、团总支书记,三师九团政治处主任等职。参加了鲁中军区大小战斗数十次。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三纵队七旅二十一团政委等职。参加了辽东、辽西、锦州、平津、武汉、广东和解放海南岛等战役战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战役及“三八”线防御和阵地反击作战,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55年9月被授予大校军军衔,同年被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1967年12月至1972年9月,由中共中央任命,先后担任新华通讯社军管小组组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兼第一副社长。后又回原四十军任政委。1983年6月离职休养。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是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14年10月27日在北京禄米仓干休所病故,享年95岁。他的崇高思想、髙尚品质,优良作风、革命风范和光辉业绩,将永垂青史,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
当年原新华社军管小组成员李锦华,今天在现场向记者深情地回忆起了周总理直接指挥新华社工作的情景。他说,那是1967年12月20日,我们来自不同单位的十几名解放军干部,在原40军副政委张纪之同志带领下,奉命来到中南海怀仁堂一个小会议室。大家谁也不知道将要受领什么任务,以急切的心情在等待着。深夜1点35分,敬爱的周总理来到了会议室,跟大家一一握手,并简要地询问了每个同志的情况。同来的还有陈伯达、康生、姚文元、吴法宪等人。随后,周总理作了很多重要指示。他第一句话就说:“军管新华社,主席昨天还问去了没有。新华社两派斗争很激烈,没有建立起坚强的领导班子,中央考虑还是军管吧。新华社是毛主席和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的宣传通讯机关,它担负着根据毛主席伟大战略部署进行通讯报道和调查研究工作,担负着国际国内的通讯联络工作,掌握着党和国家的重要机密。为了加强对新华社的领导,中央决定派以张纪之同志为首的十三位同志组成的军管小组,对新华社实行军事管制。”总理说:“你们去了要先抓革命,先搞调查。自己亲自去调查,搞好大联合、三结合是最大的任务。还是要依靠本单位的力量。不能看到一点就抓,要摸清两派,不要多批评,要多进行正面教育,要办好学习班,两派一起学习,各自多做自我批评,克服派性,增强党性,尽快实现大联合”。总理又说:“主席讲新华社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工作一日也不能中断,业务一大堆。业务你们不熟,新华社总勤务组(相当于平时的总编室)负责协助军管小组抓好宣传业务工作。总勤务组成员根据情况作适当的调整,总勤务组应有军代表参加。”随后给我们每人发了一份《关于新华社实行军事管制的决定》即中央385号文件,要求我们尽快进驻新华社。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军管小组当夜就进驻了新华社。第二天下午召开了全社大会,宣读了中央关于新华社实行军事管制的决定,传达了周总理的指示精神,受到全社同志一致热烈欢迎。
李锦华接着说,周总理非常重视新华社的宣传报道工作,不仅对军管小组下达大量有关指示,而且经常亲自审批重要稿件。在五年多的军管期间,新华社的宣传报道工作都是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凡是重大的国际国内新闻,都是报送总理亲自审批。比如“9.13”事件,总理得知林彪出逃后,当夜就将张纪之同志叫到人民大会堂,要新华社采取紧急措施,凡有关林彪的新闻报道一律扣发,并要新华社特别注意观察前苏联、蒙古方向的动态,有情况立即报告。张纪之同志回新华社后立即召集国内部、国际部、参编部、对外部、摄影部和电务处等有关部门的一把手开会,传达了总理的指示,要求他们亲自值班,严格把关,扣发所有有关林彪的新闻报道,并要电务处增加电台,加强对苏、蒙方向的观察。当得知林彪的飞机在蒙古坠毁后,总理又对新华社的宣传报道工作作了周密细致的布置。林彪事件公开前,特别是1971年的国庆节,涉及到林彪的新闻特别多,都是总理审定发不发,报纸登什么位置、用什么标题等,总理考虑得非常细致周到。周总理对新华社的外事工作也很关心。“文革”初期新华社对外活动几乎中断,军管后期对外活动陆续恢复,先后邀请了不少国外新闻代表团及新闻工作者来华访问。总理很支持这项工作,亲自接见了很多代表团。墨西哥《至上报》社长来华访问时,独自经英国飞中国,一下飞机就要求周总理接见他(原计划没有安排总理接见)。他被接到北京饭店,哪里也不去,非要见周总理,否则就要马上回国。经请示,周总理答应接见。这位40多岁的社长非常高兴,来时的便装马上更换成了整齐漂亮的西装。到了大会堂接见厅,开始有点紧张,随着总理与他的热情交谈,他完全放松了。总理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回答了他的很多问题,他非常满意,更是敬佩周总理。回到饭店当夜就把谈话记录整理出来。周总理亲自审阅了他的记录稿并让转告谢谢他。回国后,他在墨西哥最大的报纸《至上报》上发表了周总理的谈话,影响很大。不过,事后总理批评了外交部和新华社:以后不要轻易向外宾许愿,以免被动。文化大革命对全党全国都是个大考验,新华社不是世外桃源,也不例外。但是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直接领导下,新华社是幸运的。军管后广大干部和群众认真执行了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指示,新华社劫后荣生,避免了大难,值得庆幸。回顾这段历史,我对周总理的崇敬之心、感激之情难以忘怀。
新华社副社长龙新南与张纪之之子张明亲切握手。(中红网江山摄)
四十军副政委韩宇峰与张纪之之子张明亲切握手。(中红网江山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