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中国大事最多的一年,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相继去世,“四五天安门事件”唐山大地震,直至毛泽东主席离我们而去。……再接下来的是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也就是在欢庆后的一天中午,我接到一项非常特殊的任务 ——总政解放军文艺社要组织一本反映华国锋在山西革命实践的书,任务通过北京军区交给了我们军。 那一年,我奉命采写华国锋。
特殊年代的特殊任务
也就是在欢庆后的一天中午,我接到一项非常特殊的任务 --总政解放军文艺社要组织一本反映华国锋在山西革命实践的书,任务通过北京军区交给了我们军。军政治部文化处决定抽调军政治部的王国军、一八七师的徐太国和我来完成这一任务。
这在当时的我们看来,真是一件极其艰巨和光荣的事。能写"英雄领袖",这是多大的信任啊!记得当时文化处的领导拿出一封介绍信,上面赫然印着"最高指示--要造这个舆论,要宣传华国锋同志,要让全国人民认识华国锋同志。"而且说,这是毛泽东同志的生前指示。(后来,我也努力考证过,当时的报章、文件上都是这么用的,没能找到最初的出处。)
对于毛泽东的指示,我们这些青年军人(我还是个不到二十岁的战士)"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因此,受领这项任务的那个晚上,我基本上彻夜未眠。
后来曾经有人对我说:"你胆子可真大,华国锋你也敢写!真是‘无知者无畏'。"也有人说:"这么好的题材,怎么让你抓住了呢?"
当时,给我们的任务是采写华主席在山西的革命活动。于是,我们坐了部队派的一辆北京吉普车,开始在吕梁地区的交城县、太原市的古交区、阳曲县等地采访。
那时整个社会气氛似乎都沉浸在一种兴奋当中,特别是在华国锋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接受采访的人都为华能成为毛泽东的接班人欢欣鼓舞。正像一首歌唱的:"毛主席把重任交给了你,人民最放心!"
受访者可能都有自己的局限,我们这些采访者自然有着自己的盲目。尽管如此,也还是有些东西我当时感到新鲜,现在依然能记住。
关于他的名字
在交城,不少老人凭着自己的记忆向我们讲述他儿时的故事,其中有的人说得很玄乎,说他从小就有当领袖的预兆,就有"大人物"的"光环",如何如何和别人不一样......也有人说到他的名字,认为改名字就预示着他后来能够成为共和国的领导人--"华国锋--中华民族抗日救国的先锋嘛!"
为了搞清楚这个名字的来历,我们访问了很多人。
他姓苏,名铸,中国共产党诞生的那一年出生。我们在档案馆里看到的一份他本人填写的履历表中,都有是这么写的。
1938年上山参加游击队时,改名为华国锋。对于这次改名,在他逝世后,新华社发表的生平中则是说 "因革命工作需要"。
我们分别找到的和他一起上山的人,不约而同地说,这个名字是取"中华民族抗日先锋队"之意。也有说是取"中国人民抗日救国先锋"中的三个字。他们当时还议论过。我们虽然无找他本人核实,但他们都有肯定地说,就是这个意思。
那年,他十七岁,正是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时候。一个十七岁的热血青年,为表明自己的意愿,更名换姓,是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决心。
关于当初上山时事情,他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写给一个中学同学的信里是这样说的
你还记得吗?你我的母亲对我们都是很关心爱护的。我们的父亲都早去世,靠母亲抚养长大。但他们对怎样才对孩子爱的好,怎样叫孩子锻炼成长就缺乏知识。惟恐自己的孩子吃苦在民族存亡的关口,也不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加战斗。为此,我们曾瞒着他们商议逃跑,离开家庭参加游击队。就在这紧要关头,我逃脱了母亲的控制约束,参加了抗日游击队。环境是艰苦的,但在战斗中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