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家兄诀别书
景芝家兄鉴:
敬复者:昨天说及去年余妻区氏与甥往南洋访弟,适因归国,两不相遇。弟此次理应返乡一行,但军情紧急,不出三日,兄便知矣。此行成败不可知,任其事而怕死,非丈夫也。余明知无济,只在实行革命宗旨,绝以生命为牺牲,推倒满清,建设中华民国。事成则汉族光明,或败身殉,愿毋我念。恳兄代告余妻区氏一言,苦守韬儿,他日继父之志,幸毋忘之。此别。
谨请福安辛亥年三月二十八日夜弟晚发亲笔这是同盟会会员李晚写给兄长的诀别书,第二天,他就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壮烈牺牲,时年38岁。
“以生命唤醒国民”
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针对不少革命党人感到灰心的实际,在1910年10月,约黄兴、赵声等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召开会议,决定在广州再次发动更大规模的起义,同清政府决一死战。为此,孙中山亲自到华侨中募捐,购买武器,同盟会在香港设立统筹部领导起义。1911年春,李晚作为特别组织的敢死队骨干,随黄兴等取道香港秘密潜回广州,参加秘密机关,筹划起义。同年4月22日,黄兴在广州部署起义。正在这关键时刻,负责运送枪械的人员泄漏机密,形势对起义部队非常不利。清政府派出警兵四处搜捕,起义部队好几个机密机关被破坏,一批革命同志被捕。在这危急时刻,革命党内部意见不一致,有的主张暂时解散队伍,等待时机,以后再举行起义。黄兴等仍坚持定于4月27日发难。李晚积极赞同和支持黄兴的主张,他说:“我们身为革命同志,为了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若然怕死,就不是大丈夫。为了达到革命的目的,我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此唤醒广大国民,同心同德,履行救国义务。这样,实现革命目的就为期不远了。”
“大丈夫死得其所”
27日下午,广州起义爆发,黄兴率领100多名敢死队员,攻入总督衙门,到达后堂,才发现两广总督张鸣岐已经逃走。其余各路起义队伍未能按时策应,攻入后堂的起义队伍纵火焚烧总督衙门,黄兴将队伍分为三路,力图冲出城门,与预定参加起义的队伍会合。起义军刚走出后门,即与大队敌人正面相遇,展开了激战,很多革命党人英勇牺牲。李晚高举义旗冲锋在前,在围攻总督署的战斗中,他与清军展开浴血奋战。因敌我力量悬殊,起义队伍陷入重围。突围后,李晚又转战于双门底(今北京路北段),继续与清军展开巷战。他身中数枪,坚不后退,终因后援不继,壮烈牺牲,死前仍高呼:“杀敌报国,驱除鞑虏,大丈夫死得其所”。
“以身许国,奔走革命”
李晚,一名晚发,字晚君,1874年出生在广东省云浮县东安镇一户贫困农家。8岁时,在本乡私塾就读,12岁因家贫辍学,从事耕作。22岁结婚,婚后未满一年,李晚便到了香港以缝纫业谋生。在香港,李晚结识了一批爱国志士,从而与革命党人结识,渐明民族革命反清之义。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谈论国事,当他获悉南洋有一批革命党人在活动时,便放弃了在香港的缝纫业,旋即赶赴马来西亚吉隆坡,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后加入“中国青年会”。工余时间,他自费进英语学习所攻读英文,以便谋生和后来工作所需。他对华人公益事业,无不鼎力而为,深受广大华人华侨的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