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操亲笔题词,向冀中父老问候。
抗日旌旗猎猎,燕赵大地抗日名将、英雄无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我们追访报道的那些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老游击队员、抗日英雄,唤起了人们心底的敬仰和温暖的记忆。此时,河北人民也更加想念抗日根据地的老将军们,我们从家乡到京城,从冀中到冀东一路深情寻访,谨将此文特别奉献给他们,以表达河北人民的敬意。
“人民永远是靠山———吕正操”。
7月26日晚,北戴河休养地,大海的涛声阵阵传来,显得更加静谧。吕正操这位鹤寿101岁的老将军,像每天一样,看了新闻,写好日记,但与往日不同的是,今天还实现了一个特殊的心愿:面对我们带去的冀中人民的问候,欣然提笔,一气呵成这诤诤挚言,并深情地签上自己的名字。之后,他郑重托付本报捎给冀中的父老乡亲。
“我是冀中人民的儿子”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里,昔日冀中根据地军区司令员吕正操格外想念第二故乡:“在冀中这块土地上,我和人民群众在抗日战争严酷环境中,生死与共达十年之久。冀中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我们,没有冀中父老的英勇抗争和流血牺牲,别说抗战胜利,我们这些人也很难活到今天。”
“1937年,在小樵镇休整改编的时候我才19岁,当时吕司令的部队还在我们家的东厢房住过呢。”在晋县(今晋州市)小樵镇,87岁的董久平老人也是念念不忘老司令员,小樵镇是吕司令当年易帜的地方。7月7日记者在这里寻访时,董大爷非让记者给老司令员带去一袋自己家里种的小米。
几十年来,冀中平原上的父老乡亲一直感念着老司令员。因为他们一直没有忘记,当年“吕司令”名闻冀中,和人民休戚相关、生死与共;“吕司令”在冀中平原上威震敌胆的传奇故事至今传诵着。
董大爷记得,那年10月12日一大早,和多数小樵镇的村民们一样,他一出门就看见街道里到处都是拿着枪的军队。他说,起初村民们看见那么多当兵的封了城门,很恐慌。但是村民们很快又发现,这些当兵的和以前镇上来过的军队不一样,说是“吕司令”的队伍,抗日的。
董大爷说,那天早饭后,包括他在内的村民们被集中到了镇上的商会大院开会。开会时吕司令说自己是东北人,家乡被日本人侵占了,他带的这些部队都是抗日的。吕司令还讲,头一天晚上他们在梅花镇刚和日本鬼子干了一仗,打得日本鬼子落花流水。
吕正操1905年1月4日出生在辽宁海城,在日俄战争中,从小就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说,自己本不叫吕正操,入学时,老师给起名“正言”,他自己改为“正操”,意思是操练好了打日本鬼子。1922年参加了东北军,一直在张学良身边或他部下任职,直到西安事变。1937年5月4日在国民党五十三军任团长的吕正操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七七事变”后,不愿再一次撤出抗日前线的吕正操继续在敌后坚持抗日。
董大爷回忆说,吕司令的到来,让小樵镇抗日救国的热情燃烧起来,筹款送粮,把部队接到家里支灶擀面条。也正是在那时候,他的爷爷将吕司令的士兵接到了家里住了三天。董大爷还很自豪地告诉记者,包括他自己在内,小樵镇当时有一批青年都在吕司令的感召下投身抗日。
就是在到了小樵镇第三天———1937年10月14日,吕正操率部宣布改编,从此脱离国民党五十三军,改称“人民自卫军”,在冀中平原上树起了共产党抗日武装力量的大旗。那一刻,小樵镇一片欢腾。
“那是一个秋夜,天空是那样清朗,月光是那样明亮,大家踏着皎洁的月光,走上抗日的征程。”68年了,吕老仍清楚地记得那个历史性时刻。
在此后和日寇殊死抗争中,吕正操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率冀中军民,创造了无险可守的大平原上种种神奇的战术,在反“扫荡”和反“蚕食”斗争中,铸就平原游击抗战史上的一段辉煌的传奇。地雷战、地道战,几乎成了中华儿女不屈与智慧的代名词。
直到1943年8月,吕正操奉命带冀中部分主力去晋绥。
“我离开冀中的村庄和青纱帐,真是恋恋不舍。”
一次次探亲回冀中
董大爷还告诉记者,1985年的时候,吕司令曾回过一次小樵镇,他还和吕司令握过手。虽然吕司令当时已近八旬,但看上去仍然非常精神。董大爷说,吕司令当年在小樵镇的时候,还是个三十多岁的英俊小伙。那时候他和战士们在小樵镇学校打球,很多村民都去围着看,英姿飒爽得很。
其实,几十年来,吕正操将军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冀中人民,早就想回冀中探望一同生活和战斗过的乡亲们。“我对冀中父老,一直念念不忘,至今听到冀中的乡音,还是感到格外亲切。”
42个春秋后的1985年6月他终于实现了夙愿。“冀中是我的第二故乡。此行不是一般的访问,也不是什么视察工作,而是探亲。”这次与夫人刘沙重返冀中探亲,共8天,走了12个县,看了11个村镇。
吕正操当年在这块热土上的抗日热情,得到冀中抗日民众的热烈响应,每个村庄都有很多人参加他率领的队伍。如今50岁以上的人都知道他。
在晋县、高阳、任丘青塔镇、安平黄城、羽林、蠡县辛兴、安国、霸县,所到之处,乡亲们都迎上街来,争先恐后地拉家常打招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