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的哲学 “一个人要有辽阔的思考,不能老围着自我。老围着自我的人,没有绽放就凋零了。要看到历史,看到现实,看到中国,看到世界。有了大追求,才能有大作为。”谈到文艺创作时,忽培元先生如是说。“辽阔”,不正是黄土高原的特性吗!“看到历史,看到现实”,不正是黄土高原的胸怀吗!可以说,忽培元先生的文艺观、生活观,很大程度上,都可以概括为黄土的哲学。
“文学作品不必脱离政治。中国历代以来大量的好诗,都是政治抒情诗。屈原、曹操、毛泽东,他们的文学都属于这类。贺敬之先生的也是。我就欣赏文学作品的大气、大胸襟,小情调的东西是不能与黄钟大吕相比的。政治是许多人的命运所系。政治题材的作品,调子应该高昂,宗旨是高尚的,但应该包含深思,绝不能写成一团和气或标语口号。有歌颂、有批判,态度要鲜明。”这几句话既是忽培元先生对他人的文学作品的看法,也是他对自己文学作品的解读。从这些话里,亦可以读出黄土的意味:关注大问题、关注政治,这正如黄土很俗的一面,而有自己的观点、保持深思,这又代表了黄土的质朴与真诚。
“要知朝中事,且问乡里人。好比说‘春江水暖鸭先知’。人民对政治有直观的感觉,他们是最知道冷暖的。”谈到对国家大事的判断,忽培元先生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源自黄土、扎根基层的他,深深明白老百姓的智慧。这简短的回答包含了他为官多年的信条,体现了他的洞见力。从本质上,他相信老百姓。
“要做一个有客观意识的人。为什么人有时候会急躁?因为主观意识太强,主观与客观发生了冲突。我们要让主观去适应客观。”这几句是谈做人做事的。客观意识,恰似那黄土地,千万年来一直绵延矗立着,遍看人世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丰富发展,但精神上的社会问题太多了。精神上的污染,远远比环境污染更可怕!”谈到当代的问题时,忽培元先生如是说。在他看来,文学作品就是要唤起人的纯粹、人的崇高,让人脱离低级趣味。这几乎是他的信念,黄土般的朴素而纯正。
忽培元先生爱读书,身在北京的他经常坐公交车、地铁出行,并且在公交车上累计读完了几十本书。说不定,哪天你在北京的公交车上,看到一位气质好、双手捧着书的中年人,他就是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忽培元!
“忽培元的书画很有情趣,有艺术的灵性,能够给我以美的享受与启迪。经世致用之才与对文学艺术的追求是不矛盾的。”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驻会会长郑伯农在3月22日的发言中如是说。
“我心目中的优秀书画家,一要人品正,二要能诗文,三才是笔墨功夫好。否则虽生气腾达,却也令人不屑一顾。培元正气凛然,以上三点他都符合,认识他我真是三生有幸。”著名书画家、中华诗书画院执行院长黄秋生如是说。
“忽培元是文人画家的典范,他的画很多画家都画不出来。他的画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著名画家贾平西如是说。贾老已经年近八旬,这次亲自前来祝贺,还送上了题有“清风明月本无价,远水近山皆有情”的书法作品。
“忽培元具有双重身份。现在有一种偏见,认为当官与文艺不两立,这是错误的。中国古代很多官员都是诗人,很多诗人都是官员,白居易、韦应物就是典例。为官的体验为诗歌提供了生活的源泉,诗歌对为官起到了净化灵魂、提高素养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著名文艺理论家、《求是》杂志原副总编、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刘润为如是说。
“第一次与忽培元老师见面后,我就感到,那浓厚的陕北风土人情活了!不跟他学,我一定要后悔。所以我当即决定把这个地方用来陈列他的作品,这太有意义了。”艺术馆馆长张先生如是说。
“应当承认,业余坚持写作和练字画,的确影响了我追求世俗功利的热情,但它却给我带来了无限的精神愉悦。”回顾自己的人生历程,忽培元说。我们不难理解这番话的深意。目前,他正在创作《郑板桥传》。
“心中敬仰的作家柳青曾经讲过,文学是愚人的事业,要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如今自己就站在这样一个人生的紧要处。愉快地翻过旧的一页,自信地揭开新的一页。继续努力尽到一个生命的责任,以回报深情的大地和恩深似海的母亲人民。”“愉快”和“自信”,恰是“奔六”的忽培元对自己的描述。
“回报大地”,这再一次回到了黄土上。忽培元先生用他的仕途人生、妙笔丹心书写着黄土的精神——那该是奋斗的精神,是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是每一位中国文艺工作者的精魂!
作者简介:徐安琪,北京大学校友,从事教育培训,自由撰稿人,出版有《15岁上北大:求学应考秘诀倾囊相授》,业余进行红色诗歌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