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题词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头条
  当前位置:资料类>>红色书画>>正文
赏名画、知党史《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欣赏
2012-09-29 18:33:32
来源:人民网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蒋兆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美术点评: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著名画家蒋兆和为新中国诞生创作的庆生之作,创作于1949年。画面中人物着工农服装,高举红旗,目光坚毅,动作有力;背景欢呼的人物作虚化处理,突出了主体形象。画面中两位工农代表了千千万万受苦的中国人民,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代表了新中国的活力,画面主题明确,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与对新生活的向往。在创作手法上,画家采用的传统的用笔方法,使色墨和素描体面关系得到完美的结合,有力地拓宽了中国画的表现力。

党史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胜利完成,并由此开始了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而奋斗的新征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根本上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历史,使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中国的民族精神得到极大振奋,中华民族从此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建立起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这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政权。它从根本上结束了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劳动人民真正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迅速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各阶层人民的大团结,为建设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的新中国注入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黄胄:《载歌行》

黄胄:《载歌行》

美术点评:

新疆是黄胄画作的重要题材。他的国画《载歌行》就是描绘新疆和平解放之后,新疆人民载歌载舞欢快生活的经典之作。画中人或乘车,或骑马,或步行,有挥舞旗帜,有拍打手鼓、有弹琴歌唱。从画面右侧向左侧前行,队伍参差错落,人物形象刻画得丰富生动,使得整幅画面显得欢快而流畅,似音符在画卷上随着画中人物的乐曲而跳动。作品歌颂了新疆人民在和平解放之后当家作主的欢快之情,也体现了黄胄艺术探索。

党史解读:

1949年秋,解放军进军西北的节节胜利,使孤悬边陲的国民党新疆军政当局开始动摇。为实现新疆和平解放,中共中央开展了对国民党新疆警备总司令陶峙岳和省政府主席包尔汉的团结争取工作。9月25日、26日,陶峙岳、包尔汉先后通电起义,新疆宣告和平解放。

为接管新疆防务和改编起义部队,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西北各族人民和苏联方面的支援下,穿越戈壁沙漠行程一千多公里,于10月20日进驻新疆首府迪化(今乌鲁木齐),完成了挺进西北边陲的艰巨任务。部队到达迪化时,从南梁到北门,轰轰烈烈地通过市中心,受到各族群众的夹道欢迎。有的年轻人竟爬上装甲车,呼喊着“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的口号,激动地向解放军不停地招手。


侯一民:《跨过鸭绿江》

美术点评:

《跨过鸭绿江》是侯一民创作的描绘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的历史油画。画面中朝鲜的土地已经满目疮痍,朝鲜人民欣喜地迎接志愿军的队伍。白雪皑皑中,志愿军队伍从前方呈“之”字形蜿蜒至连接中朝边境的大桥,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队伍前方,手持武器的志愿军战士整齐划一地走向抗击敌人的战场,画面左侧负伤的人民偎依在一起,欢迎为朝鲜人民战斗的志愿军朋友。作品横向构图,视野开阔,大气磅礴,色调低沉,以夜色比喻朝鲜人民的境况,具有较强的感染力,突出志愿军所担当的历史使命。

党史解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从8月起,美军飞机不断侵入中国领空,中国的安全也受到严重威胁。9月中旬,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后,战局迅速逆转。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向朝鲜北方大举进犯,并迅速向朝中边境推进。10月上旬,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央多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应朝鲜政府请求出兵援助的问题。当时,我国经济恢复刚刚开始,物资极度匮乏,人民政权没有完全巩固,武器装备相当落后。而如要出战所迎击的将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雄厚、军事力量最强大的美帝国主义。敌我力量悬殊,出兵参战,会不会“引火烧身”。军情紧急,压力巨大,决策艰难。是否出兵入朝作战,中共中央的决策经历了一个从考虑出兵,到暂缓出兵,再到最终决定出兵的过程。10月4日和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召开,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得失,最后取得一致的认识,作出了派遣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斗争的决定。

10月8日,毛泽东发布命令,将东北边防军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夜幕的掩护下,从安东(今辽宁丹东)、长甸河口、集安三个口岸,跨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战场。从此,开始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

美术点评:

杨之光的国画《一辈子第一回》,描绘了一个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老人衣纹的线条处理粗细有致,恰当表现了粗布衣裳的质感;老人脸部刻画精细,并在中国的水墨语言中结合了西方的光影、明暗效果;眼角皱纹的处理,显现了老人饱经沧桑的艰辛;注视选民证的双眼眯成了一条细缝,加上合不拢的嘴巴,更是把老人当家做主的那种喜悦表现得淋漓尽致,画面真实、亲切、朴实。该作品1956年曾获“向科学文化进军”奖章。

党史解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召开普选的人民代表大会条件还不具备,民主政治建设是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种组织形式开始的。地方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产生,主要采用选派(推选)、选举和聘请相结合的方式。时为清华大学教授的费孝通参加了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看到参加会议的,有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戴瓜皮帽的,都在一个会场里讨论问题。各界代表的提案有248件,大都是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提交会议审议、处理。通过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群众在民主素质、民主程序等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随着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始,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已经提上党的重要议事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最重要的成果是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蒋兆和:《给爷爷读报》

美术点评:

《给爷爷读报》是蒋兆和写意人物画的代表作,描绘了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画面中小孙女活泼可爱,胸前飘着红领巾,正喜悦地给爷爷读报;爷爷正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报上的内容,表现出若有所思的神态。两人形象真实感人,爷孙间的浓浓亲情洋溢其中。在作品中,画家将中国传统的水墨技法与西画的光影处理技巧完美结合,使画面既有中国美学追求的意境,也有西方绘画要求的造型、色彩关系。

党史解读:

新中国成立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有4亿多是文盲、半文盲。文盲成为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改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国家,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一个根本问题。扫盲成为摆在新政权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场轰轰烈烈的扫除文盲运动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黑格隆冬天上,出呀出星星。黑板上写字,放呀么放光明。”上世纪50年代,这首《夫妻识字》曾风靡大江南北。那时,无数人就是唱着这首歌,走进了扫盲班课堂。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文化的热潮中。土改后翻身农民的子弟开始大量进入学校,接受文化知识教育。1950年全国农民上冬学的达2500万人以上,1951年上常年夜校的农民有1100余万人。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中,先后有近一亿中国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陆俨少:《毛主席的指示到达了田头》

美术点评:

陆俨少的《毛主席的指示到达了田头》用隐喻的手法,描绘建国初期劳动人民对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的热爱。画中的人物是一群在棉田边休憩的农民,其中一位少女拿着一份有毛主席指示的报纸在给大家阅读,人们听到后欢欣鼓舞,互相传递,旁边的人好奇地围到报纸旁边想看个清楚。作品构图疏密结合,人物动作自然,表情生动传神,线条流畅,设色质朴,画面清新感人,具有较强的农村生活气息。

党史解读:

1953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确定后,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也随即发生转变,转向用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来宣传、教育全国人民。

1954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党的宣传工作的要点:第一是要加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政策和决议。第二是要系统地说明党的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向党内各种不良倾向作斗争。第三是要改进经济宣传,动员千百万群众开展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争取在工农业等方面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一五”计划,逐步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关于加强党在农村中的宣传工作,中央提出要在广大农村有系统地对农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健全党在农村中的宣传网和经常的宣传活动,将广大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提高到社会主义的水平,以便为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必要的思想基础。


黎雄才:《武汉长江大桥速写》

美术点评:

黎雄才的《武汉长江大桥速写》,用简洁的线条描绘了正在施工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作品清新而不失气势。画面近处高塔耸立,起重机、吊车川流不息,人们热火朝天地忙碌着;画面中部大江浩渺,波涛起伏,几艘航船驶了过来,上面满载施工材料,画面深处更多的高塔和航船若隐若现,暗示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这场伟大的工程。作品中纵向的高塔与水平线形成“十”字形构图,结构稳定,造型多用线条,高度简练准确,体现出艺术家驾驭画面的能力。

党史解读:

1956年6月,毛泽东首次在武汉畅游长江后作词《水调歌头·游泳》:“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描述的正是当时在建的武汉长江大桥。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业待举。长久以来,长江阻隔了纵贯南北的铁路、公路运输。当时铁路经平汉线到达汉口之后,需用轮渡将火车渡过长江,到武昌再经粤汉线到达广州。作为“一五”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动工兴建,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全桥总长1670米。大桥的建成,不但使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更使得京广铁路连接贯通,“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靳尚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

美术点评:

周恩来总理双手摊开,站在万隆会议的演讲台上慷慨陈词,他身着深色中山装,大方、朴素,表情和蔼而自信,这就是勒尚谊的油画《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成功地塑造出一位睿智的大国领导人的形象。作品接近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场景、动作、表情、光线,成功地运用肖像画的技法处理历史题材。

党史解读:

1955年4月,亚非29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当时与会各国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不同,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主张也不同。这意味着会上的分歧和斗争难以避免,中国在会议上的一举一动将十分敏感。

在公开大会上,有的国家的代表攻击共产主义,有的则表示了对中国的疑虑,

会场气氛越来越紧张。在会议可能走上歧路的关键时刻,19日下午,周恩来登台讲话。他开门见山地指出:“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他强调“求同”而不是“立异”,说明不同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存在,“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中国准备在坚守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亚非各国建立正常关系。周恩来宽容大度地体现了和解精神,获得绝大多数国家代表的赞同。

参加亚非会议,是新中国走上国际政治舞台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在国际上的联系,显示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


靳尚谊:《我们的友谊遍天下》

美术点评: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描绘了毛泽东会见国外友人的情景。画面中的毛泽东在中央,与远道而来的非洲兄弟双手紧握,旁边的亚、非、拉等洲的朋友围绕在他的周围,满怀敬仰之情。毛泽东身穿中山装,沉着而大方,体现了国家的自信与好客。他双手紧握黑人弟兄的手,眼神慈爱,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各国的朋友身着其国家礼服,庄重而不失亲切。作品造型简洁,单线平涂,体现了当时油画民族化的风格尝试。作品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与第三世界兄弟国家建立的友情。

党史解读: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处于高涨,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也在发展。在与美苏两个大国对抗的过程中,争取“中间地带”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60年代前期,毛泽东提出: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亚非拉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中国领导人认为,第一个中间地带和民族民主运动是直接同盟军,应该给以最大的支持,并且联合它们。

这一时期,积极支持亚非拉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是中国政府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对阿尔及利亚人民反法斗争的支持,对古巴、巴拿马等国人民反美斗争的支持,是当时国际上有影响的大事。中国还在经济上、建设上大力援助亚非拉国家。中国在国际上得到的支持也主要来自亚非拉国家。当然,对外援助也有未注意量力而行的问题。在60年代前期国内经济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国援外数额仍然居高不下。


关山月:《新开发的公路》

美术点评:

《新开发的公路》为关山月1954年到南湾水库深入生活后而作,不难看出画家在岭南派山水画的基础上强化生宣纸上笔墨的表现。画面采用奇谲的构图,山势从上往下俯冲,象征着我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种种自然环境,在险要的环境中建设出平坦的公路的美好愿景。这件作品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表现社会主义建设图景的新山水画代表作,表现了关山月的山水画既有岭南画派写实精致,又兼有北方山河雄浑的特色。

党史解读:

画作者体验生活的信阳南湾水库位于淮河最大的支流——浉河上,是建国后首批兴建的大型治淮骨干工程。水库工程开工于1952年,1955年11月建成并投入使用。

1950年夏季,淮河洪水造成的灾害,紧紧牵动了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心。毛泽东连续四次对淮河治理作出重要批示。1951年5月,毛泽东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由此,掀起了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治理淮河的建设高潮。淮河两岸人民开始了大规模治水壮举,在当时国民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修建了淮北大堤及下游的三河闸,在大别山区建起了以佛子岭水库为代表的水库群,在河南境内完成了石漫滩、薄山、南湾等山区水库建设,在江苏、山东开展了导沭整沂、导沂整沭等工程。大规模综合治理,初步改变了淮河“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面貌。从此,淮河见证的不再是生灵涂炭和流离失所,她承载的是流域人民的安居乐业与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刘海粟:《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

美术点评:

《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展现了上海南京路上工人游行的热烈盛大场面,画中无论是红色条幅还是游行前进的人群,均用跳跃、活泼的色点画出,显出一种热情、喜庆的节日气氛。画面以红黄色为主色调,远处白云和天空采用印象派手法表现,传达出画家心中如火的激情。画家熟练运用欧洲现代绘画的技法和理念,以明亮的色彩对比、轻松欢快的笔触描绘了新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城市新貌,以及欢庆活动中工人内心的喜悦之情。

党史解读:

1956年这一年,以基本完成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而载入史册。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了巨大进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但是中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落后。政治、经济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这是党所面临的全新课题。以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党的八大为标志,这个探索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从书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照搬苏联模式又不符合中国国情,只能从实践中逐步认识,逐步解决。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展现出党为寻找适合中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而多方面探索的生动景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本思路逐步清晰起来。毛泽东后来多次说:前几年经济建设主要学外国经验,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八大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重要的意义。八大以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陈半丁:《力争上游》

美术点评:

陈半丁的《力争上游》是反映“大跃进”的代表作品。全画采取平远式构图,由近景、中景、远景三部分构成。近景占据画面的左半部分,左侧出一巨石,坚实而厚重;其右画杂树一丛,枝干以勾皴而成,叶子或色或墨,或聚或散,或夹叶点,或垂叶点,或密或疏,或深或浅,将整个画面左边连成一体;近树后面,巨石横卧,起衬托和稳定画面的作用,且与左侧巨石相呼应;树石后面向右横出一坡岸,正好破掉水面在构图上的单调感。中景七条“丰收船”,由右向左分布,渐远减小,每船各载丰收的果实和两名船工,构成该画的“画眼”。作品将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既歌颂了人民劳动丰收的喜悦,也表现了社会主义新气象。

党史解读:

1957年10月27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号召:“有关农业和农村的各方面的工作在十二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提出了“跃进”口号。1957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毛泽东率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苏联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中国十五年钢产量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在《人民日报》1958年的元旦社论上,又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第二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创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指出党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展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这次会议后,“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不断大幅度提高和修改计划指标。

历史地看,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党和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全国人民意气风发,艰苦奋斗,要为民族振兴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有所作为,这种精神也是可贵的。然而它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否定了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于是,盲目求快就压倒了一切。

李斛:《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

美术点评:

李斛的绘画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他创作了大量别开生面的夜景山水画。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夜景》中,李斛巧妙地将中西绘画技法相结合,用中国笔墨表现祖国建设蒸蒸日上的壮观场面。画作一反传统山水画“以白当黑”的手法,以人眼的真实感受为基础,运用黑白对比、冷暖对比的手法,描绘出夜色的景物在各种光线的照射、折射、反射下相映成辉的动人效果,开辟了山水画的新领域。

党史解读:

1957年冬至1958年春掀起的农业生产高潮,拉开了“大跃进”运动的序幕。

195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掀起一个农业生产建设的高潮。从中央到地方普遍修改原发计划,制订新的“跃进”计划。在尽快改变落后面貌的热情激励下,许多地方不避风雪,挑灯夜战。“抓晴天,抢阴天,小风小雪是好天,汽灯底下是白天,争取一天当两天”的豪言壮语,反映了这种苦干精神。由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努力,农田水利建设取得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一些浮夸和蛮干的情况。

为响应中央号召,1958年1月,北京市委决定修建十三陵水库,当月就正式开工,四十万劳动大军汇集工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也亲临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经过160天昼夜奋战,一座总容量八千万立方米的水库奇迹般地建成了。


李琦:《毛主席走遍全国》

美术点评:

这幅毛泽东肖像作品,是新中国建立后描绘领袖形象最广为人知的国画作品之一。画家凭借高超的造型能力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把一代伟人毛泽东刻画得形神兼备。画面以线造型,取舍提炼恰到好处。尤其是毛泽东手拿一顶草帽的设计,不但点出了“走遍全国”的主题,也反映了毛泽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画面没有任何陪衬的景与物,给观众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

党史解读:

在中国处于经济最困难的时期,1960年底到1961年初,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经过酝酿和思考,毛泽东关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思想逐渐形成。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发表了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为主旨的讲话。他说:“要是不做调查研究工作,只凭想像和估计办事,我们的工作就没有基础。所以,请同志们回去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没有把握就不要下决心。”在这次会议的基础上,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再次就调查研究问题发表讲话:希望今年成为一个调查年,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这次全会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分别由陈伯达、胡乔木、田家英率领三个调查组赶赴广东、湖南、浙江,重点是农村,到第一线,到最基层,作系统的调查研究。三个组向毛泽东提供了许多具体生动、有价值的一手材料,成为毛泽东调整农村政策的重要依据。

毛泽东本人也于1月25日离开北京南下,经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南昌、长沙,于2月13日到达广州。其间,毛泽东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和广东等省委的负责人进行交谈,听取整风整社、人民生活、轻工业生产和市场等问题的汇报。这时,毛泽东克服经济困难、扭转整个形势的基本思路已经明确,那就是从解决农业问题入手,紧紧抓住调查研究这个工作环节。


赵志田:《大庆工人无冬天》

美术点评:

赵志田的《大庆工人无冬天》描绘的是大庆工人在漫天飞雪中钻井的场面。画面中雪花纷飞,石油工人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环境中与恶劣的天气顽强地斗争。左边铁人王进喜固定住钻井台,右边的工人展开双臂,用力旋转操作钻井机器,旁边的工友全神贯注地盯着画面中间工作的工人。画面主要采用横向式构图,后面高耸的标语、前面的设备、中间的钻井和忙碌的工人,使得画面富有秩序感。在风雪中,石油工人如雕塑一般,给观者深刻印象。

党史解读:

中国在近代历史上曾被认为是一个贫油国家。化工产业和生活用油,基本依赖“洋油”进口。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石油勘探和开发。1959年9月,钻探人员在松辽盆地发现了高台子油田。因国庆十周年临近,人们将其命名为“大庆油田”。1960年2月20日,中央决定集中力量在大庆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开发大会战。经过三年多的奋战,1963年,大庆油田产原油439.3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67.3%。这年12月,周恩来在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可以基本自给了。”

大庆油田的开发,还为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奋发图强建设祖国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科技人员和干部,在油田开发最艰苦的时期,吃大苦,耐大劳,公而忘私,奋勇拼搏,表现了工人阶级的崇高品质。

由于大庆人创造出了辉煌业绩,表现出了伟大的奉献精神,党中央于1964年提出“全国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在整个工业战线,涌现出一批学习大庆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产生了许多大庆式的企业。


李延声:《煤海盛开大庆花》

美术点评:

《煤海盛开大庆花》用诗意的手法,描绘了煤海山西工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高涨的建设激情。画面中两位煤炭工人看着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十分欣喜,女工人背着一沓报纸,手拿搪瓷缸,另一只手放在嘴边向远处工友喊话;另一位工人放下自己手中的工具,面带微笑,正要直起背眺望远方。画面中虽然没有工人劳作的场面,却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煤海建设的热情。画中煤山起伏,两位工人

一高一低,形成积极向上的气氛,歌颂了矿厂工人参与社会主义工业建设事业的情怀。

党史解读:

经过“文革”开始几年的动乱,人民群众迫切希望结束动乱,恢复发展生产。1969年,全国工农业生产结束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出现一定幅度的增长。九大后,以战备为主要任务的“三五”计划建设得到迅速恢复和扩大。1970年工农业生产又取得大幅度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部分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和“三五”计划。其中,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工业总产值2117亿元,比上年增长32.6%;原煤一项,产量3.54亿吨,比上年增长33.1%。

经过“文化大革命”前期“天下大乱”,经济建设仍然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方面由于有60年代前期经济调整在各方面奠定的基础;一方面是“三五”计划接受了“大跃进”急于求成、高指标的教训,计划指标安排得比较合理;更重要的是一大批领导干部及广大群众对动乱的抵制与抗争,减少了“文化大革命”对经济的破坏,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经过艰苦奋斗,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


梁岩:《申请入党》

美术点评:

1973年,画家梁岩跟随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组织的创作小组到海河工地深入生活,工地上铁姑娘战斗队的事迹激发了画家的创作欲望,一气呵成创作了《申请入党》这一经典画作。在此画面中,梁岩把形象整体的严谨、灵性、情感等等都表现得十分恰当。画家重点捕捉描绘画中人物的眼神,通过对画中人物坚定而犀利的目光的刻画,透视出一种对党的渴望与信仰。画家对人物形象的处理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服装、工具等都是当时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此外,作品还保留有中国人物画的风骨与韵味。

党史解读:

这幅画创作于1973年,是在纪念毛泽东题词根治海河十周年的背景下产生的。

海河是华北地区主要大河之一,由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五河汇流至天津后入渤海。海河水系支流众多,汛期同时涨水,入海口宣泄不畅,常常形成洪灾。从1368年到1948年的580年间,海河流域发生过387次严重水灾,天津被淹泡过70多次。从1958年开始对海河水系进行了全面整治。1963年海河大水后,毛泽东给海河工程题词:“一定要根治海河”。一声令下,一场治水的人民战争打响了。几十万治河大军疏浚和开挖了黑龙港河、子牙新河、滏阳新河、大清河等19条大型排洪排涝骨干工程和35条较大支流、183条支流,修筑总长1400公里的14道大型堤坝,基本上解除了海河南系洪水对天津市,京广、津浦铁路的威胁。几十年过去了,海河流域基本没有发生过重大洪涝灾害。

在治河大军中涌现出了许多巾帼英雄。1970年保定市就成立了一个铁姑娘民兵连,由郊区公社的90多名女青年组成,最大的二十五六岁,小的十七八岁。铁姑娘们参加了清理白洋淀的工程,白洋淀“虫多、蛇多、地潮、蚊子咬,大苇茬子乱扎脚”,可是她们一天都不歇工。六年间,这群姑娘打成机井18眼,其中百米以上的15眼,扩大水浇地面积2500亩。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看毛泽东“书童”王文祥怎样成为著名书法家(组图)
·下一篇:特稿:楼安平—中国书画界特邀名家献礼十八大作品展(组图)
·共产党抗战老战士焦润坤——“我就是日寇侵略罪行的‘活见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场纪实影像展开幕
·“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大法宝”——费正清眼中的延安群众路线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组图)
·张宪廷: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组图)
·特稿: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组图)
·卢如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感怀(二首)
·特稿: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感怀(二首)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3周年感怀(二首)
·接地气 正能量 共产党——建党节有感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组图
特稿: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江山、李学叶、杨光: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
特稿:百岁老红军老将军李中权遗体告别仪式在京举行
合肥工业大学师生来到王稼祥纪念园进行暑期社会实践
安师大历史社会学院三位队员与国土资源、旅游学院队
皖南医学院纪委组织工作人员前往王稼祥纪念园(图)
南京军分区陪同南京第一集团军英雄楷模杨仕春医师来
南京体育局副局长陪同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王主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到毛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念老人家(组图)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辰116周年活动在京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纪念堂(组图)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来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锦(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组图)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仪式上(图)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