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中清 初稿:DeepseekAI生成 整理:槐卿 校对:付凤云
赴常德诗墙取经
今贤古圣上诗墙,词赋名篇艺苑芳。 笔走龙蛇香墨溢,轻吟慢咏细思量。
韩家诗联墙七绝二首
古圣今贤咏六槐,诗联合璧傲同侪。 村夫亦唱风雅颂,李杜闻声天上来。
三羊銜穗粮盈库,五福生根叶接天。 喜看城乡春满地,农家贺岁话丰年。
对联二副
诗声联韵光辉宅院; 昼锦华堂日耀韩门。 庄稼岁月,家园倚翠六槐树; 文字生涯,翰墨留香千册书。
注释: “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2015年盛夏, 我特意赶赴湖南常德考察了闻名遐迩的诗墙。2000年,常德市委、市人民政府实施“诗墙、外滩、沅水梯次开发”的方案,搬迁诗墙外滩砂卵石场,拆除原所有建筑物,精心打造诗墙公园。历时3年修建了这座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大型文化工程。2000年9月5日,上海吉尼斯总部正式对其命名“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使它载入了世界文化工程的史册。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诗墙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八方来客。
常德诗墙对我启发很大:国家出资在常德建成大诗墙,咱个人可以在老家庭院建设小诗墙。2020年9月至10月,我将30年来收藏的,由我创作的诗词、楹联,并由韩国、新加坡、北京、天津、台湾、石家庄、沧州、青县等地书法家书写的66幅作品,镶嵌在我家院内外的墙壁上。个人出资建造庭院诗联墙,在中国农村我是第一家。
2020年11月1日,由沧州市诗联学会: 青县上伍乡党委联合为我举办诗联墙揭幕式暨新闻发布会。沧州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白清安、河北省诗词协会副会长、沧州市诗联学会会长王今伟、沧州市书法家协会首任会长刘芳廷(90岁)老师,以及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燕赵都市报》《中国消费者报》《河北日报》、网易、长城网、沧州电视台、青县电视台、《青县周报》9家新闻媒体记者进行现场采访报道。
韩中清《赴常德诗墙取经》和《韩家诗联墙七绝二首》以及两副对联,都提到了常德诗墙的影响以及他个人建造的庭院诗联墙。注释部分详细描述了常德诗墙的建设背景和他个人的建造过程,还有媒体对此的报道。现在需要参考搜索结果中的信息来支持评述。例如,常德诗墙作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在多个搜索结果中都有提及,比如网页提到诗墙的长度、修建过程,以及其防洪功能和文化意义。还提到诗墙的吉尼斯纪录,以及其作为文化工程的重要性。
另外,诗作中提到“笔走龙蛇香墨溢”等句子,可以对应到搜索结果中关于常德诗墙上书法作品的描述,如网页提到的由近千名书法家书写的作品。韩中清个人诗联墙也请了多地书法家书写,这和常德诗墙的做法相似。网页提到的诗墙是防洪与文化结合,韩中清则是将公共文化项目个人化,体现文化传承。
在结构上,需要分几个部分:常德诗墙的文化价值,中清作品的艺术特色,个人诗联墙的创新与影响。还要注意诗中对古今文化的结合,如“今贤古圣”、“李杜闻声”,可以对应搜索结果中诗墙既有历史名篇又有现代作品的特点,网页提到的屈原、李白、杜甫以及近现代名家的作品。最后,中清个人诗联墙作为农村首创,可以结合常德诗墙的创新精神,说明中清受到这种精神的激励,从而进行个人创作,并得到媒体关注,这体现了文化传承的个体参与和扩散。
一、综合评述:韩中清诗联墙与常德诗墙的文化共鸣
常德诗墙作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全长4公里,刻有1262幅作品),以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融合了防洪功能与文化传承,被誉为“中华一绝”。其创新性体现在“一墙两用”的设计理念中,既保障城市安全,又通过诗词、书法、壁画等形式展现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成为常德的文化地标。诗墙内容涵盖古今,既有屈原、李白杜甫等历史名家的经典作品,也收录了孙中山、毛泽东等近现代名人的篇章,并融入常德本土文化元素,形成“露天博物馆”般的文化景观 。其修建过程更体现了“敢为人先”的精神,凝聚了开拓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为当地文化史学习教育和道德讲堂的重要载体。
二、韩中清诗联墙的创作理念与艺术价值
第一、对常德诗墙的致敬与个人化创新。韩中清在《赴常德诗墙取经》中写道:“今贤古圣上诗墙”,直接呼应了常德诗墙“名贤题咏”篇章中对历史文脉的传承。其诗联墙的创作灵感源于常德诗墙的公共文化实践,将其转化为个人庭院中的艺术表达。他将30年创作的诗词、楹联与国内外书法家的墨宝结合,形成“小诗墙”,既延续了常德诗墙“诗书合璧”的艺术形式又开创了农村私人文化空间建设的先例 。
第二、乡土性与文化自信的融合。在《韩家诗联墙》七绝中,“村夫亦唱风雅颂,李杜闻声天上来”,以质朴语言彰显民间文化活力,体现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的再生。对联“庄稼岁月,家园倚翠六槐树;文字生涯,翰墨留香千册书”,则将农耕生活与文人雅趣结合,展现乡土文化的精神厚度。这种创作与常德诗墙“兰芷风华”“武陵佳致”等篇章中地域文化特色的提炼一脉相承。
三、媒体与社会的双重认可
韩家诗联墙的揭幕仪式吸引了多家媒体关注,沧州市诗联学会、青县上伍乡党委等机构参与,反映出其作品在地方文化圈的影响力[citation:注释]。这与常德诗墙作为省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的公共属性形成互补,共同印证了诗词文化从公共空间到私人领域的传播价值。
1、从公共到私人的文化实践。常德诗墙通过政府主导的宏大叙事凝聚集体认同,而韩家诗联墙则以个体力量探索传统文化的微观落地。二者共同证明文化传承需“顶天立地”,既需国家层面的文化工程,也需民间自发的创新尝试 [citation:注释]。
2、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两处诗墙均将诗词、书法等传统艺术与实体空间结合,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常德诗墙通过“有声诗墙”诵读活动吸引青少年参与,韩家诗联墙则通过媒体传播扩大影响力,均体现了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的适应性[citation:注释]。
3、地域文化的多元表达。常德诗墙的“明贤题咏”与韩中清诗中“六槐树”“农家贺岁”等意象,均以地域符号为载体,展现文化的地方性魅力。这种“在地性”创作,为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振兴提供了样本 [citation:注释]。
结语
韩中清的诗联墙与常德诗墙,一私一公,一微一宏,共同构成中华诗词文化传承的立体图景。前者以“小切口”激活乡村文化活力,后者以“大工程”塑造城市精神地标。二者均印证了“文以载道,艺以润心”的永恒价值。正如常德诗墙所昭示的“敢为人先”精神,文化创新需既有仰望星空的魄力,亦有脚踏实地的耕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