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提出了著名的“境界说”。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又说:“言气质、言格律、言神韵,不如言境界。有境界,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也。”由此,他选择了历史上三大词家的名句,来说明论证他的“境界说”。他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取自宋晏同叔《蝶恋花》;第二境取自宋欧阳永叔《蝶恋花》;第三境取自宋辛幼安《青玉案》。
毛泽东作为上世纪中国最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书法家,他在中国旧诗词的创作上,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他集诸家于一身,故而具有诗人特有的非凡气质。其词调格律严谨但不拘一格,神韵飞扬又自成高格,诗词的境界更是独擅古今,无人能项其背。我们可以在毛主席不同时期的词中,摘出这三种境界的词句,而不必像王国维那样,集三人的词句来说明至高境界的问题。笔者试以摘录如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1925年)此第一境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1935年)此第二境也。“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1961年)此第三境也。在境界上毛主席的词大大超过上述三大词家。第一境正适作者青年时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之时。表现了革命青年“指点江山”的远大抱负、壮志豪情,具有“粪土当年万户侯”的豪迈气魄。比起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虽是站在橘子洲头,其眼光与气魄比“独上高楼”不知高眺与放大了多少倍。“望尽天涯路”未免带有悲哀色彩,而“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体现出破浪锐进,奋勇向前的革命精神。前者摆脱不了个人惆怅低沉、顾影自怜的士人神态,而后者则焕发出革命青年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使境界更上层楼。第二境作者写于长征之中,这是革命遭到极大挫折和异常困难的时期。革命征途犹如索道登山,步履像铁块那样沉重而维艰,但是,当打了胜仗以后,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望,则是“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寥寥八字,独占千古。这种大自然的深邃意境与如负重释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比起欧阳修的“为伊消得人憔悴”,其眼界又不知扩大了多少倍。此词的重点在于写“景”,犹如一幅雄关漫道、红旗漫卷西风的壮丽画卷,而作者的革命豪情也就融合在满目苍山与残阳魄丽之中,这是作者中年身经百战的真实写照。第三境作为最高的境界,是革命领袖带领人民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当广大人民翻身作主、欢欣鼓舞之时,作为普通公民的一员,即时感到无限的欣慰,发出了会心的笑声。这种境解比起辛弃疾的“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又高出了一大截,达到了至高至上的地步。作者此首词连用几个去声字压韵,显得神采飘逸、含韵隽秀,具有特殊的语言风采与韵味。其点睛之处就在于“她在丛中笑”的“笑”字。正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著一“笑”字,则境界全出。可以说作者步入老年之时,“为人民服务”的笑声更为豁达而爽朗了。为他人多做好事而不求回报,这正是人生至高的精神境界。
毛主席的诗词笔墨纵横、气魄宏大而千古独步,非大事业者、大学问家、大手笔不能为。故深得人民喜爱,令无数人折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