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稿者言
焦成毅
田瑞昌成都军区空军原副政委、少将,辽宁绥中人,1936年11月生人,1951年9月入伍,1956年6月入党,全国成人第一期高考大专毕业,1997年4月退休。
曾受到过毛主席集体接见,喜爱诗词书法,撰写了近百万字文稿在军内外刊物发表,在社会产生一定影响,有的文章被《改革二十年》、《邓小平理论研究文库》收录。四川出版集团,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田瑞昌诗词选《藏头诗与杂体诗》。
毛主席很喜欢李商隐、李贺的诗,从古到今很多名家对此都有研究注释。近期耿仲林同志对李商隐、李贺诗研究有新的突破,田瑞昌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把他们的研究成果予以推荐发表,希望专家、学者和社科院的同志共同探讨。
耿仲琳是破解李贺、李商隐无题诗千古一人。因我推荐他的《絮(锦瑟)、(井中泥)》和《絮(碧城>》给《光明日报》,耿老可能认为我有解开李商隐这首无题诗和李贺二首诗的能力,来信说:‘‘我觉得累,想休息几个月再看,不想动笔。您如有兴趣可写较简明的文章,说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是怀李贺而作。"并附上了《中华书局》、《珠海出版社》出版李商隐、李贺诗集的“注释”及“笺评”,供我参考。
其实,耿仲琳信中已点了题,并且在参考材料上有几处加了眉批,应说写成文字,已非十分难事。但因自己涉此不深,又加上“比较简明”的要求,若不把二十来个页码的“注”与“评”附上,“简”起来就更困难了;要附上“注释"及有关“笺评’’,那报纸上用起来又得多大篇幅啊!
我是学生,耿是老师。虽末命嘱,只是希望,我焉敢不从。就算如今“研究生’’论文,应考吧!
耿信上涉及的三首诗,一首就是上面说的李商隐的《无题》,另两首是李贺的《七夕》、《残丝曲》。显然这也在我的“应考”之内。按所解顺序,先把李商隐《无题》诗引出: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西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对这首诗历史评注家除纪晓岚外,几乎无不大加称赞,美溢纷纭。归起来大体有三种:一曰男女情思论。如[赵臣瑗日]“……三四承之,言我如春蚕耶,一日末死,一日之丝不能断也;我其如蜡烛耶,一刻未灰,一刻之泪不能制也。呜呼!言情至此,真可以惊天地泣鬼神,玉台香奁其如粪土哉!”[梅成栋日]“镂心刻骨之词,千秋情语,无出左右。”二曰:企求入朝达升论。如[程曰]“此诗似邂逅有力者,望其援引入朝,故不便明言而属之无题也。起句言缱绻多情。次句言流光易去。三四句言心情难已于仕进。五六句言颜状亦觉其可嶙。七八句望其为王母青禽,庶得入蓬山之路也。”又有[姜炳章曰]“……一息尚存,功名之志不能少懈。所虑年华易老,不堪磋砣,世态炎凉,甚难消受。蓬山在望,青鸟为予探之,其果有援手之时乎?通体大意如此。”三日抽象述情论。《笺评》[按](其考证批驳了上述两论)言:“此类恋诗,虽亦能无有所谓‘本事’(亦未必即作者之恋爱经历),然必已舍弃生活原型中之大量杂质,提炼、纯化、升华为结晶,以表达爱情间阻情况下愈盖深挚忠贞之情感……惟其精纯而据有典型性……其中或亦揉合作者政治追求失意之精神苦闷,与虽失意仍不能自已、有所希冀之心理。”此[案]虽不同意前两种观点,但亦仍属上两款。
耿仲琳已点了“诗眼",即李商隐此诗是怀李贺的。
如果先自译出来,那么,“相见时难别亦难”,就是说李贺啊,你生时我不能见到你,难啊;但我的思绪怀恋之情,与你别断也难啊!“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多考:指皇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