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客观方面,1959年至1961年连续三年发生严重自然灾害,而苏联赫鲁晓夫集团1960年突然背信弃义,撤退专家,撕毁协定、合同,停止供应重要设备,卡我们的脖子,又大大加重了国家的经济困难。
1960年5月,在余秋里、康世恩等的领导下,石油工业部集中全国30多个石油厂矿、院校的4万名职工,调集7万多吨器材设备,来到了茫茫的大草原。当时的艰苦状况实在令人难以想象。几万人包括几千名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有大学教授、博士,一无房屋,二无床铺,连锅灶等生活用具也很不够。人们支起帐篷、搭起活动板房,有的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废弃的牛棚、马厩里办公、住宿。有的人什么都找不到,劳动了一天,夜晚干脆往野外一躺,几十个人扯一张篷布盖在身上。雨季,在帐篷、活动板房、牛棚马厩里,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雨住了,里面还在滴嗒。夜里,有些人索性挤成一堆,合顶一块雨布,坐着挨过一宿,第二天照样干。
在东北地区,冬天来得早,国庆节前后就下雪,没有房子,露营是呆不下去的。怎么办? 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发动群众,在搞勘探、搞建设、搞生产的同时,挤出时间自己动手修土房子。大家不分地位高低、职务大小,男女老少一起上阵,挖土打夯,没有工具的用脚踩,建成30多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就这样度过了严寒的冬天。
吃的也很困难。粮食蔬菜供应不上,就打草籽、挖野菜充饥。后来又发动职工、家属集体开荒种地、养猪等,解决生活困难。
不但生活方面艰苦,生产方面同样困难重重。几十台大钻机在草原上一下子摆开,设备不齐全、不配套,汽车、吊车数量不足,没有公路,道路泥泞,供水供电设备缺乏,工作条件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大庆人硬是团结一致。鼓足干劲、知难而上,苦干硬干,千方百计打上去、啃下来。他们采用人拉肩扛加滚杠的办法,把几万吨的设备器材从火车上卸下来,连五六十吨重的大钻机也是用这种方法,拖到几公里之外的井场上安装起来。 钻机安装好以后,水供不上来,大家就排成长队,用水桶脸盆从几百米以外的水池打水传递过来,一打就是几十吨,保证了钻井需要。
到1963年底,大庆经历三年多的艰苦会战,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一、拿下了一个大油田。大庆油田是世界上特大油田之一,探明储量为267000万吨。从见油到探明油田面积、大体算出储量仅花了一年多时间。而苏联最大、勘探速度最快的罗马什金油田,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大致了解了油田的面积。除了勘探速度,大庆油田的打井速度也是比较快的。苏联部长会议正式命名的格林尼亚功勋钻井队1960年用十一个半月时间打井31300米,而大庆油田的1202钻井队 1961年只用九个半月时间就打井31746米。
二、建成了年产原油几百万吨的生产规模和大型炼油厂的第一期工程。达到年产原油几百万吨这样的生产规模,大庆油田比苏联第二大油田--杜依玛兹油田速度要快一倍。自己设计、自己施工建成的大型炼油厂一期工程,同苏联设计、供应设备和帮助施工的兰州炼油厂同类工程相比,提前完工一年多,而且布局合理、用料少、质量好。
三、三年多累计生产原油1000多万吨,油田生产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大庆在勘探、钻井、采油、运输、供水、仓库和生活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基层岗位责任制,形成了严格的正常的生产秩序。所有生产井全部做到井场无油污、井下无落物,这是许多国家在油田生产管理上也没有做到的。
四、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解决了世界油田开发上的几大技术难题。大庆油田在对85口探井资料、2800多块岩心样品分析数据进行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解决了对多油层油田分层开采、对含蜡多、凝固点高、粘度大的原油的集中和输送等世界油田开发上的几大技术难题。
五、经济效益好。1960年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