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30日,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在莫斯科病逝,年40岁(1905年生)。冼星海,广东番禺人。他继聂耳之后,以广泛的题材和体裁,表现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对全国抗日军民起了巨大鼓舞作用。其作品《黄河》大合唱,歌曲《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等至今仍为人们喜爱。
《人民日报》1983年2月8日发表冼星海女儿冼妮娜写的文章《父亲回来了》。文中说:
1月25日上午,我和大家肃立在首都机场的大厅里,迎接刚刚从苏联接回来的父亲冼星海的大理石骨灰盒,看到吕骥伯伯将一面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覆盖在它的上面,看着父亲那幅充满无限深情的遗像,我止不住泪水滚滚而下。
我要对着九天之上我父亲的英灵大声呼唤:亲爱的爸爸!女儿日夜思念着您,祖国和人民怀念着您啊!我们盼啊!想啊!等了整整37年,今天,您终于回来了,回到了您终生为之奋斗,为它讴歌,为它献身的中华民族的怀抱,您终于了却了使您一直不能瞑目的夙愿,可以永久地躺在这美丽的伟大祖国母亲的土地上安睡了。
我是父亲唯一的女儿。父亲和我分别时,我只有9个月,对他我是没有任何记忆了。听妈妈告诉我1945年10月,我6岁那年,在延安枣园里一个联欢会上,毛主席曾抱着我说:“妮娜,你爸爸就要回国了,再过不久,你就可以见到你的爸爸了!”我那幼小的心灵是多么急切地期望着立刻能见到亲爱而又陌生的爸爸,期望着我也能像所有的孩子一样,让我爸爸抱抱我,亲亲我啊!
万万没有想到,没过多久,传来父亲病故的消息。这个突如其来的噩耗,使“鲁艺”哭声动地,使整个延安沉浸在哀痛之中。党和人民为父亲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毛主席亲笔为他题词——“向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那时候对于这一切我都还无法理解。我只知道,我从此,永远、永远失去了我的最最亲爱的爸爸!
祖国解放了,我也长大了。从音乐课上,团队活动里,从收音机里,从舞台上,从那一次又一次为父亲举行的纪念音乐会上,我听熟了,背会了父亲创作的许多歌曲,我常常是流着热泪去聆听那部震撼人心的《黄河大合唱》。我渐渐地懂得了,理解了,我的父亲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民族的歌手,人民是这样热爱他、怀念他。
后来,我又读过了父亲的许多遗著,从他遗留的信件中,从他的战友、学生的回忆中,也从妈妈长年不断的思念的叙述中,我更多地懂得了父亲。他是个贫苦渔民的儿子,从小酷爱音乐,他几乎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着奋斗、求学,他曾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等待他的是一条用鲜花和金钱铺成的大道。但他却义无返顾,不远万里,回到了自己贫苦的多难的祖国,满腔热血,投入了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他紧紧站立在劳苦大众之中,用他卓越的创作,去鼓舞人民战斗,周副主席赠给他的题词,说他是“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呼声!”受党的派遣,他远离祖国和亲人到了苏联,在严酷的战争环境里,离别的愁苦,多种病痛的折磨,都不曾使他放下那支不知疲倦的笔,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
父亲是一位有着坦荡的胸怀,赤诚的心地,深沉而炽烈感情的人。许多熟悉他的长辈都告诉我,父亲对学生是热忱的诲人不倦的师长,对同志是最诚恳、忠诚的朋友,对大众是最谦逊、尊敬的学生!而他对自己的亲人,对他的母亲、妻子和女儿的爱又是多么的执着和热烈啊!我从父亲遗留的信件中看到,他是那样惦念延安的一切,嘱咐妈妈要赡养我的奶奶——一位慈爱的孤苦的劳动妇女;父亲几乎在每一封信里,都鼓励妈妈要多多学习马列主义,追求进步,为儿童创作。每一封信都格外思念他的小妮娜。他记得我要过1周岁生日了,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省吃俭用地从西安捎给我玩具和食品,他嘱咐妈妈要多给我喝开水,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