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主席打乒乓球时用过的球拍及球网。
1990年10月,碧瓦红墙的中南海内一片忙碌,中共中央警卫局与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之间清理交接毛泽东生前遗物的工作正在进行。
毛泽东一家的生活开支账本
就在数千件遗物基本清理完毕,纪念馆方面的接收人员准备打道回府之际,有人突然想起了什么。在毛泽东生前生活秘书周福明的引领下,人们在地下室的一个角落发现有一大堆纸张在那里,翻开这堆尘封的纸张,所有人都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居然是毛泽东一家的生活开支账目。
这堆账本门类很齐全,从生活费的收支报表,到日用费的开支写得非常的细,再一个时间跨度也很长,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这么长的时间,主席家里的经济怎么来往的,全都有。
这堆生活账本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第一就是到外面购买的一些日常用品,包括茶叶、牙具,甚至卫生纸、火柴盒、香烟等等,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第二个方面就是毛主席他外出的时候,包括餐饮,到地方交粮票,然后就是喝茶;第三个方面就是毛主席家庭的一些杂物的记载,比如说修热水瓶,修理其他什么家具等等。
这堆账本,足以体现当年中国第一家庭的几乎整个财务与生活状况。红墙高耸的中南海里,曾经为亿万普通人仰望的开国领袖,在这一笔笔账目中,还原成了普普通通一家之主的身份,衣食住行,油盐柴米,量入为出地计算着自己的生活……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穿着这套中山装依依不舍地告别了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告别了热爱他的人民。
《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纪录片研讨会
在《毛泽东遗物的故事》中的20件遗物中,像“家庭开支账本”这样的遗物不胜枚举,但是它却如同其余19件毛泽东遗物一样,通过文献纪录片《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这个载体,通过遗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把毛泽东还原成一个普通的人,再现他的工作、生活等场景,展现了一个更加真实可亲的伟人形象。
在北京《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研讨会上,经过4个多小时发言讲话,来自中宣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文联、国家广电总局等机构、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求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当代电视》等杂志、报纸的领导、专家学者,还有毛泽东同志的亲人毛新宇、曾经身边工作人员以及《毛泽东遗物的故事》主创等用自己朴实而激动的语言表达着对《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的高度肯定与致敬。
研讨会上,与会者发言中认为,《毛泽东遗物的故事》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独辟蹊径,以小见大,每一件遗物都是毛泽东人格、精神和风范的见证,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电视文献纪录片,洋溢着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毛泽东主席看书时用过的放大镜。
主创说——每一件遗物都是毛泽东人格、精神和风范的见证
对于《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的主创来说,初次接到要拍摄这部纪录片的任务时,每个人心中都扛着巨大的压力。长沙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毛泽东遗物的故事》的制片人罗浩说:“2005年《恰同学少年》还在拍摄的时候,我接到了这个任务,但是感觉压力特别大,此后在耗时五年的运作过程中,我们看了所有以前拍过的有关毛主席的纪录片。说实在的,我们是做电视剧的,没拍过纪录片,所以最后我们决定用自己擅长的电视剧情景演绎的手法、用故事再现的手段来拍摄这部纪录片。”
为了迎接这个全新的挑战,拍摄组足迹从湖南开始遍及了12个省市和30多个城市,采访了150余人,“使主席的工作细节、生活细节能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毛泽东的家乡韶山我们就去了20多次,留下了春夏秋冬等一系列深刻的画面。”
一滴水能够反映太阳的光辉,每一件遗物都是毛泽东同志伟大的人格、精神和风范的见证。作为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主任、该片的责任编辑,唐洲雁说:“我们拍摄这部电视纪录片的初衷就是要通过讲述这些遗物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来表现毛泽东的精神世界,歌颂他的情怀和崇高风范。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主创们在构思和创作上都做了大胆的探索。”
毛泽东主席卧床读书时的单脚眼镜。
主席亲属及身边工作人员说——遗物故事教育着我们子子孙孙后代
“爷爷的遗物的故事拍得非常好,我作为亲属衷心地感谢大家。”作为毛泽东的亲属,毛新宇首先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毛新宇说:“作为爷爷的后代,这些遗物的故事对我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爷爷一生艰苦朴素,特别是为革命、为理想,为新中国、为共产主义的献身精神,全部在《毛泽东遗物的故事》里面体现出来。爷爷一辈子都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直到他老人家临终前还在看书,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对于后代努力学习好各种知识也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爷爷一生倡导的是为人民服务,艰苦朴素,他老人家的这些精神永远教育着我这一代,包括我的下一代,包括我的子子孙孙的后代,爷爷的行为风范永远教育我们。”
曾经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周福明通过这部片子这样回忆着毛泽东,“主席是非常刻苦的,一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睡觉就是四个小时左右,其余都在工作,我是一直到他去世之前都在他身边工作,他天天如此,甚至一个月当中总有两三天都不睡觉的,二十四小时办公。还有吃饭,我在片子《毛泽东遗物的故事》里面也讲过,主席一天就吃两顿饭……通过这部片子,大家都能看到毛主席是怎么做的,我们后人应该怎么做,学习他勤奋好学、勤俭节约的精神,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精神。”
毛泽东主席用过的文房四宝。
专家学者说——这部片子润物无声、滋润民心
“这部片子润物无声、滋润民心。”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影视评论家,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祥这样评价《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这部纪录片。仲呈祥说:“我们这一代人提到文化偶像张口就是鲁迅、巴金、茅盾,更大的精神领袖就是毛主席、周恩来,但是我们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一提文化偶像就是赵、小、李(赵本山、小沈阳、李宇春)。《毛泽东遗物的故事》让伟人形象再现于荧屏,传授他的思想魅力、思想力量,对于全民族是一个最好的精神力量。”仲呈祥说,这部纪录片他整整看了三遍,可以说,湖南长沙的精兵强将组成的创作集体在伟人面前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态,小心翼翼地走进伟人的精神世界,然后使尽全身的能量,把它拍好,再现了伟人的形象,这部纪录片是中国纪录片创作里面自觉地将纪实思维和审美思维完美结合的一部成功纪录片,同时它还给当下的电视界提供了实现文化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创作生产力的优化组合的一个成功的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