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报人赵超构1944年访问延安,后发表了10余万字的长篇通讯《延安一月》。周恩来誉之为“中国记者写下的《西行漫记》”。赵超构的采访面甚广,既有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也有丁玲、范文澜、艾思奇等文化人,同时还访问了延安大学、鲁艺等文教机构。
他以中立者的角度,也以记者独特的眼光,通过亲历见闻特别关注着延安的文化运动、文化创作、文化教育。“吟咏所发,志惟深远”,得出结论是——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马克思把时间作为衡量价值的尺度,并说明:时间就是价值。延安在历史的演进中,在岁月的变迁里,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声满天地,若出金石”。
延安革命纪念馆里有一张小炕桌,年头久远且斑驳粗拙,但它却让我久久伫立、心潮澎湃——一代伟人的千古名篇《沁园春·雪》,就是在炕桌上挥洒而出。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历史永远在这样告诉未来——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