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斯诺到延安采访,看到了这样的细节:毛泽东住着简陋的窑洞,周恩来睡着土炕,彭德怀穿着用缴获的降落伞改制的背心,林伯渠的耳朵上用绒绳系着断了腿的眼镜……由此,他发现了共产党人的一种伟大力量,他称其为“东方魔力”、“兴国之光”。从斯诺的发现中人们不难理解,这种“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不是别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不讲究”吃喝穿戴,一心一意干事业的光荣传统。它与享乐主义背道而驰。正是靠着这种超然物欲之外的操行和坚守,中国共产党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以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个新中国。
“不讲究”就是艰苦奋斗。为了保持和发扬这种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前夕,毛主席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曾谆谆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不久,党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从河北平山县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又把这个新的伟大进军喻为“进京赶考”,并语重心长地对周围的同志说,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要考出好成绩。可以说,从我们党成立的那一天起,这“不讲究”就是传家宝,一直作为我们党的不懈追求和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不断前进的大量事实也告诉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否经得起权、钱、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干部都是严峻考验。
“不讲究”体现清正廉洁。正是这种“不讲究”才使得毛泽东进入中南海后,仍然保持着服务人民、艰苦朴素的作风,一贯地崇尚俭朴:衣服大多破旧仍舍不得丢掉;不讲究口味,平日里也是粗茶淡饭。在住房方面,毛泽东反对铺张浪费,不允许住处有华丽的摆设,保持了勤俭节约的作风。正是这种“不讲究”精神,胡锦涛总书记在抗震救灾的帐篷里,只吃一碗饭一碗烩菜,就继续视察灾情、看望群众。在陕西一个小山村的帐篷里,总书记用粉笔为孩子们写下了那16个大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种“不讲究”精神,表现出来的是我们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关键时刻给全国人民树立了榜样,带来的是信心,增强的是广大干部群众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不讲究”永不过时。提起“不讲究”,许多人都会想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等一些老话,想起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但有的人却认为,如今日子好过了,再提艰苦奋斗有些过时了,生活就是图个方便,没必要太“抠门”。于是乎,“长明灯”、“长流水”等现象屡禁不止,会议费、差旅费等开支居高不下,建设不讲成本、资源重复配置等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节俭败由奢。”“不讲究”不仅是一种美德,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反映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人生事业的成败。无论生活水平怎样提高,党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特别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大人口多、物博人均少的国家,如果不开源节流,资源紧缺问题就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对军队建设来说,我们的家底还很薄,要把每一分钱花出效益来,更需要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需要“人人讲勤俭,个个懂节约”,让“不讲究”成为一种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