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生紧随毛泽东:回忆我的父亲开国上将陈士榘》一书中,是这样辑录几位开国将领子女们现在的生活的。60年代在十一学校上学的将领子女们有40多位,只有两个同学的父亲是大校,其他都是将军的子弟。班里有叶帅的儿子叶选廉,还有五六位上将、大将的子弟。但是真正能和父辈业绩相媲美的几乎没有。连局级干部或企业老总,充其量只有五分之一。有个别的已经下岗或者做了传达室看门的,这就是现实。(来源:9月27日中国网)
我想,像这样平凡生活的高级干部子女还有很多很多。从这些将领子女们身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贵品格和对革命事业的大公无私。按说,作为一名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开国元勋、位高权重的功臣的子女,利用父辈的影响,进入机关担任一官半职,应该是举手之劳。至少,不必成为一日三餐而奔波劳累的平民百姓。但是,他们却甘于“平庸”和平凡,甘心当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建设者。
毛主席的儿子毛岸英,1946年结束了在苏联的学习和战斗生活,回到延安。并没有留在主席身边,而是无怨无悔地背上小米,到农村搞土改工作。朝鲜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在主席安排下奔赴朝鲜战场,一直到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光荣牺牲……1974年,朱德同志的儿子朱琦去世了,几个孙子在外地工作。组织上为了使朱老总身边有个人照顾,特意把他的孙子从外地调到北京。朱老总知道这一情况后,很耐心地劝导孙子说:“你知道,我最大的希望是要你们成为可靠的革命接班人,不需要孝子贤孙。你从哪里来,还是回那里去吧”。在朱德的说服下,他的孙子毫无怨言地离开了北京。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这些甘于平凡、不计较名利得失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子女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和脊梁,值得现今每一位领导干部子女学习和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