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产党人,对群众的态度,始终是一片赤诚,充满温情的。
井冈山时期, 有一次毛泽东发现个别战士吃了群众地里的玉米。除了对违纪战士批评教育外,他让人找来一块竹牌插在地里,牌子上写道:因为我军的战士肚子饿了,为了充饥,把你的玉米吃了,违反了纪律,现把二元钱埋在土下,请收下。群众看到后,万分感动,纷纷称赞人民的军队与国民党的军队不一样。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既是铁的纪律,又是革命的温情。细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无论哪一条哪一项,无不凝聚着对群众的“温暖”的关爱和情谊。
对人民的温情,是宗旨的承载,是为民的情怀。雷锋出差一路好事做了一火车,焦裕禄种下泡桐树为民治沙害,沈浩放弃城市生活甘愿扎根农村,把生命献给小岗村,等等。他们心中有民,唱着温情的歌,洒下辛勤的汗水,做着温情的事,用行动诠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被人民誉为好党员、好干部,传诵至今,感恩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又成为一个最具“温情”的字眼。习总书记关于扶贫的故事,生动地诠释着“温情接力”、“作风传承”。脱贫,始终是习总书记“最牵挂的事”。从曾经的宁德地委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他不远千里走基层,牵挂的是全面脱贫、全民同步奔小康,为的是包括老区、少数名族同胞在内的全国老百姓都能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温情,是作风融化剂、感情粘合剂,让群众如沐春风,让干群亲密无间。总书记的温情,牵挂着百姓,感动着百姓,井冈山茅坪乡神山村75岁的村民彭水生激动地竖起大拇指:你呀,干得不错嘞!安徽花石乡大湾村68岁的贫困户汪能保说,做梦都没想到您会到家里来,共产党政策好,给我们带来好多福分啊!
对群众有温情,脱贫就有了正确的方向,攻坚就有了不竭动力。对群众有温情,见不得群众吃苦受累、忍饥挨饿、生活贫困,就会把全部精力、毕生心血,用在脱贫工作上,迎难而上、克难攻坚,想方设法,去攻坚拔寨,再大的困难也不怕,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废寝忘食,夙夜在公,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还是精准施策、产业扶贫,都有使不完的劲。对群众有温情,就会把脱贫攻坚当作使命担当,把为民造福当己任、当追求、当理想,增强脱贫攻坚的行动自觉,不脱贫不罢手,不致富不撒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把习总书记“最牵挂的事” 抓实、办好。
温情的干部,是负责的干部,深怀爱民之情、强化为民之责、谋好富民之策,自觉地把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根本利益。
有了温情,有了行动,就让群众看到希望、增强信心,对党组织信赖,对党员干部信任,对党的好政策点赞,村民才会说:党的这个政策好,我欢迎!如此的“温情”,其实也是党员干部最好的名片、最好的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