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总理周恩来毕生谦虚谨慎、克己奉公的伟人风范有口皆碑,在这位共和国总理的工资表中,赫然记载着“用车费”支出项目。建国后,周总理一直坚持私人用车交费,就连到民主人士家中拜访、去宾馆饭店看望外国朋友等这类应算是公事的用车。也都算作私人用车,交待工作人员从自己的工资中扣出。
周恩来总理坚持用车交费,不仅反映了他廉洁自律的崇高精神,而且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严以律己、大公无私、克勤克俭的宝贵品格。然而当下,在某些地方,公车似乎已失去了往日为公所用、提高效率的功能,取而代之成为某些领导于部讲排场、比阔气、摆官架、耍仅威的象征。
近日,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4.7亿元,其中公车支出61.69亿元,公车费用占到“三公”经费的六成以上。据统计,中国公车近300万辆,年消费3000—4000亿元,是我国每年用于农业补贴的3到4倍。这个庞大的数字说明,占公共财政消费65%的公车消费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公共财政最大的包袱、最重的负担和最深的“吸金洞”。由此可见,公车消费背后存在着巨大的监管漏洞,这不仅是公共财政不合理开支问题,更是官本位泛滥到不能收拾的特权观念问题。
公车私用的领导干部除了汗颜之外,更应需清醒地认识到应具备以人为本的“民本位”思想,真正需要配备公车的是为群众服务的公事,是身上肩负发展重担的公职。
公车改革是三公经费的重头戏,为公车“减负”既是行政改革的先导,也是广大群众的期待。政府部门应将改革方案细化的同时,提高领导干部意识,加强民意监督,避免这场轰轰烈烈的公车改革再次成为“水中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