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7月,朱德和随行人员到兰州五泉山考察,途中看到一座牌坊,牌坊上正书——“高处何如低处好”,后书——“下去还比上来难”。朱德感慨道:“古人把‘下去还比上来难’写在这里,也是寓意很深啊!要是同我们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看,的确是‘下去’更难些。所以,毛主席一再倡导各级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倡导干部下放锻炼,将军下连当兵,书记种试验田”。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同样,现实中,也是“下去还比上来难”。这里的“下去”和“上来”,不同时期所指的含义可能并一样,但都存在一个“下去还比上来难”的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下去”,指的下基层、下放锻炼等,“上来”,指的是进城、在上面指挥等。当然,在朱德所处的那个浮夸成风的年代,“下去”的确很难,这不仅仅体现在难听到真话,还体现在了解到真情后所带来的风险。
尽管如此,曾指挥千军万马的朱总司令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坚持经常下去调研,体察民情民意,并冒着被批评、被排挤的危险,积极向中央建言献策,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也倡导和树立了主动“下去”了解基层真实情况、主动“下去”亲近民生的典范。
但是,当时有些进城的党员领导干部并不像朱德那样,重视调查研究,“下去”倾听民意,了解民情,而是想当然地凭借党的执政地位和群众对党的拥护,采取单纯的行政命令的办法处理问题。这是一种官僚主义、主观主义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侵蚀着领导干部和党的威信。对此,朱德曾严厉指出:我们某些党员干部的这种官僚主义作风,这种对革命工作和国家财产的漠不关心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视为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犯罪行为。
其实,干部下基层,固然有很多客观方面的“难”,但是更多的是某些干部身上存在着主观方面的“不想”、“不愿”。少数党员干部,习惯了当官做老爷,成天呆在办公室里,靠拍脑袋指挥,凭主观臆断决策,即便对基层的情况不了解、不熟悉,也自以为是、装腔作势,时间久了,便会思想上滑坡、行动上懒惰,脱离群众,当起了庸官、昏官、混事官、糊涂官,乃至背离宗旨、背弃人民,发展成为贪官。当然,一些官员不下基层、不常下基层,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制度设计上存在缺陷、机制管理上存在漏洞。在一些地方、单位、部门,缺乏要求、逼迫干部下基层的严的制度、铁的纪律,有的即便有诸如驻村蹲点等方面的制度,但是也是原则性的多、空泛的多,操作起来有难度,也就失去了约束力。还有一些地方,下基层搞一阵风、一哄下,靠行政命令压,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即便搞了,也成了某种应景、应差、应付,成了新版、翻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党的力量之源也在基层。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也必须坚持多下基层、常下基层,倾听民声、体察民情、关注民生、解决民忧、化解民怨,与人民群众打成一片,甘做小学生、勤做小学生,向人民群众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从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增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和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理解、支持和拥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