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的《人民政协报》刊登了毛岸英给山东阳信乡亲的一封信,信中写道:张大爷,张妈妈:二老好!离别二老,倏忽数月,天各一方,万分挂念。远隔天河,情怀衷肠。二老待我,胜似儿女,恩德之重,铭刻肺腑!一路平安来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暂分中宣部工作,一切均好,万望放心。我已要求到部队去锻炼,目前只待组织决定。请代问张会山二老好!乡亲们好!敬祝全家安好!杨永福(毛岸英)1948年8月19日。
这是毛岸英当年随中央土改队到阳信参加土改收尾和建乡试点工作,又随中央土改队回到中央所在地后,写给山东阳信乡亲的一封信。信中提到的张大爷,张妈妈就是当年的房东。
我想,不用再过多的介绍,仅从这简短的书信中,我们就能读出毛岸英与当年的房东、与山东阳信的乡亲们之间的那种血肉相连的情愫——亲情!
这种亲情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是最真挚的。在残酷的战争年代,广大群众为什么会铁了心拥护红军,为什么会舍生忘死支持红军?这是因为红军将士真心实意地视人民为亲人,时刻心系百姓,与之同甘共苦,用行动与群众建立了难以割断的血肉关系。记得陈毅当年曾感慨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岂止是淮海战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车轮,就是中国人民和共产党一起推过来的。人民为什么要“推车”?凭的就是这种亲情。
我们不会忘记,也永远不能忘记,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人民吃苦受罪时,一代伟人毛泽东主动减少自己家的伙食标准,一样和全国人民勒紧裤腰袋,严格要求子女,绝不浪费一拉粮食,连他的爱女李纳吃饭时掉在地下的一颗米粒,他也要厉声呵斥,让她拣起来吃。而当朝鲜燃起的战争炮火,威胁到我们新生的人民政权时,他义无返顾地把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首先送上战场。他说:“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他为什么要这么说,这么做,凭的也是这种亲情。
由此可见,这种亲情,不像迎春花要用嫩绿来形容,不像水仙花要用洁白来描绘,也不像兰花要用淡绿来修饰,更不像桃花用粉红来装饰。她普普通通,实实在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种种的感动,也让我们生活在这种亲情的社会里。所以,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亲情都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时下我们有些干部缺少的正是这种亲情,他们高高在上,习惯于端坐“衙门宝座”,很少走到基层、走进群众,即使走出去也是摆摆谱、作作秀,对人民群众既没爱心,又没耐心,特别是对一些困难群众更是盛气凌人、不屑一顾。真不知道,这样的官员看过毛岸英写给山东阳信乡亲的一封信后,会有啥感想?有啥感觉?
亲民、爱民、为民,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的人民勤劳智慧,应该向他们倾注满腔的热爱;我们的人民淳朴善良,应该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所以,与人民群众保持一种亲情,他们必然会全力支持我们的工作;而缺少这种亲情的干部,他们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自绝”于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