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
低回深沉的歌声回荡,如呜如咽,如泣如诉。
上世纪30年代,是个不平凡的时代,是亿万人民愤怒、团结、觉醒、奋斗的伟大时代。
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我国大片领土,国家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敌人的铁蹄越过了长城,中原大地依然歌舞升平”,抗日战士浴血奋战,国民党政府依然采取不抵抗政策。
《五月的鲜花》原为光未然1935年在武汉所作独幕话剧《阿银姑娘》的序曲。1936年夏,东北大学排演《阿银姑娘》时,因剧本上只有歌词,没有曲谱,该校教师阎述诗为她插上音乐的翅膀,这首歌颂抗日志士、反对卖国投降的歌,飞遍大江南北,飞到了千千万万的爱国青年男女的心头,在爱国学生运动和各界救亡运动中产生了很大影响。1959年,作曲家瞿希贤把《五月的鲜花》选作电影《青春之歌》的插曲。
听,耄耋老人唱响《五月的鲜花》,岁月的风雨重又洗礼坚强的心灵;看,青春少年童声嘹亮,他们传承着先烈不屈的斗志。而今,在一场场歌咏比赛中,曾在中国大地广为传唱的《五月的鲜花》,又一次次地激励着我们。
《五月的鲜花》曲子朴实、深情,全曲并没有华丽夸张的主题和乐句,旋律简洁得就像是自然音阶的简单排列,却如地下的火山,蕴藏着一股喷薄而出的巨大力量,呼唤着千千万万热血青年,奋发起来,振作起来。
“再也忍不住这满腔的愤怒,
我们期待着这一声怒吼;
吼声惊起这不幸的一群,
被压迫者一齐挥动拳头!”
革命需要人民的觉醒和行动,“一声怒吼”发出东方巨人的声音,“挥动拳头”展示中华民族的不屈血性。
就是这看似平稳的歌词,饱含感情,意境深远,有一种视殉难为美丽的崇高意境,燃起悲愤的民众心灵深处蕴含的美好希望。
就是这看似朴素、轻缓的旋律,充满着对民族英烈的无比怀念和无限景仰,那比呐喊更有力量的深情怀念感动着为自由而战的中国人民。
仿佛是污浊瘴气笼罩中一缕娇艳的阳光,《五月的鲜花》在沉重的年代激起阵阵波涛,鼓舞着千万志士战斗,战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