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背带环
出土的步枪
出土的机枪回旋架
出土的枪管
出土的枪栓
出土的手枪残骸
出土枪械现场
1936年10月,发生在甘肃大地上的这场战争,永昌作为主战场之一,其惊心动魄、惨烈程度,在中国革命史上实属罕见。因敌我力量过分悬殊,西路军将士在永昌为策应河东红军主力的军事行动、策应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在永昌建立河西地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同马敌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虽然歼敌6000余人,但自身伤亡十分惨重,2000余名将士长眠在永昌大地,留下了英雄们的铿锵足迹。
永昌县供销社院内出土红西路军掩埋枪械共有两次。永昌县供销社位于县城东大街南侧,衙门巷左侧。1936年11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占领永昌县城后,南家货栈成了当时的军工厂驻地。南家货栈坐南向北是一个占地面积很大的商户庄院。红西路军军工部驻扎进去后,工人师傅们开始昼夜不停地生产武器。他们一方面生起火炉制造大刀、长矛等武器,另一方面修理从前线接受回来的破损武器。一时间这个地方炉火通明,铁锤声此起彼伏,生产的武器和修复好的武器源源不断送到前方作战的战士手中。直到1936年12月27日深夜,红西路军撤离永昌县城,这个地方才停止了生产武器时热火朝天的壮观景象。
时隔48年后,县供销社进行房屋改造建大楼挖地基时,这些在红西路军撤离时掩埋的武器被挖掘出来。
第一批枪械出土于1984年8月31日,在县供销社院内发现。清理坑深1.3米,长2.5米,宽1.5米。出土破旧枪械共31个类型716件。第二批枪械出土于2001年5月4日,当时的出土地点距离1984年出土地点约20米左右。清理坑深0.5米,长1.4米,宽0.4米。出土步枪47支,短枪2支,其余为枪支配件,均锈蚀严重。前后两次出土红军使用的武器765件。
第一批枪械出土后,原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的警卫员、后任兰州军区副参谋长李培基将军,原任西路军白军工作部科长,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学院院长吴建初将军,两位将军专程来永昌考证了这批枪械,均证实为西路军之物。后来经过专家们仔细鉴定结果有机枪类:德国造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座架,捷克式加拿大气体推动式轻机枪活塞杆、轻机枪子弹匣。步枪类:德造、苏造、仿苏造、汉阳造、手工造等步枪机件,还有日式步枪枪机保险和标尺座。手枪为54式手枪。其他类:抓弹钩、击针、步枪击发器、子弹仓、弹仓盖、回针簧、枪保险机、自制土枪击发装置等大量配件,还有一枚“七九”未发子弹和一把工匠用的火钳。这些枪械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年代久远,规格种类繁杂。有外国的,有国内仿造的,还有个别土造的。从枪种类来说,有重、轻机枪,步枪、马枪、土枪,但没有发现火炮、刀矛等武器;二是出土武器多为零部件,零部件种类比较零散,基本没有完整保存下来的,绝大部分枪身和枪机是分开埋藏的;三是零部件多于枪身,没有发现主件武器,只有轻机枪弹匣,重机枪的枪座,没有发现机枪管;四是发现有制造机枪的半成品,只做好了枪管外形,打了中心偏在一面的空,但未见有膛线,在出土零部件中还发现一支枪管和机匣罗纹没有拧到位的枪身;五是整个出土物中只发现一枚7.9毫米铜弹壳子弹,底火未击发;六是掩埋的武器零部件中,木质部分基本腐朽,只有一些小块残片;皮革质部分也大部分成碎片;钢质部分锈蚀严重,大部分零部件被氧化,个别有完好的,其中有一机枪柄还发亮;铜制件锈蚀不严重,普遍有铜绿析出,有的地方还发光;七是从枪支零部件种类多、型号杂分析,显然是用这些杂配件来修理装配其他能修理好的武器,供前方部队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