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初期,邓小平被“打倒”并被送到江西南昌市郊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从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他在这里度过了3年多的艰难岁月。
在邓小平百年诞辰之际,记者来到原来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寻访当年和他一起工作和生活的工人。人们再一次面对至今仍保存着邓小平用过的车床、工具柜、住过的“小平楼”,以及步行3年留下的“小平小道”,睹物思人……
陶端缙是邓小平工作车间的“排长”,虽然如今他已经67岁,但回忆起第一次在厂里见到邓小平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1969年10月下旬的一个上午,邓小平第一次来到工厂,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一双解放鞋,衣服洗得有点褪色,泛出白色。“他刚进厂门的时候,先四处看了看。”老陶猜测,邓小平可能是担心厂里和北京一样,到处贴满了大字报。
不过,由于新建县拖拉机厂革委会主任罗朋碰巧是邓小平20多年前在太行山的老部下,他和工人们早在几天前,就把“打倒刘邓”的标语和大字报全部清洗了,还组织全厂来了一次卫生大扫除,并专门腾出了一间房子,供邓小平劳动休息时使用。
“邓小平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认真负责。”老陶回忆,从早上8点半到中午11点半,邓小平每天在厂里工作3小时,准时无误,风雨无阻。
工厂最初安排给邓小平的是洗零件的轻活。但由于洗零件需要经常蹲下站起,这对60多岁的邓小平来说比较难,他为此腰特别受累,期间身体非常不适。后来又换了描图纸的活,可邓小平眼睛又无法适应。老陶几经征询邓小平本人意见,最终帮他选了个钳工的活。
邓小平的工作是锯螺丝,把直径20毫米的螺丝,按图纸的定位点要求,用钢锯锯掉四分之一,再用锉刀锉平。邓小平做起来有板有眼,“像个‘老把式''''”,这让所有人都非常意外。
陶端缙说,当时大家才知道,50年前的少年邓小平在法国勤工俭学当过钳工,50年后竟然重操旧业。从此,全厂所有拖车的轮胎螺丝都由邓小平完成。这活,一做就是3年多。
“在工厂期间的邓小平话不多,但给人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老陶一直记得,邓小平每天进车间门的第一句话就是“同志们好”,下班时也总是笑着说“明天见”。他做事时也从不麻烦别人,天冷不求火盆取暖,天热也不要电风扇。天冷天热邓小平总是一身汗,有空他就自己扇扇。
“有一次他累晕在车间,我泡了杯糖水给他。第二天,卓琳竟然回赠了一包糖给我。”谈到这,老陶的眼角又一次湿润。站在邓小平放在车间西面靠墙的工作台旁,老陶抚摸着黑沉沉、边缘有些发亮的桌子,感慨岁月的磨损和难以割舍的思念。
邓小平的低调、平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不提要求,人们主动为他着想,为他做事:修建小平专用卫生间和“小平小道”。
现已广为人知的“小平小道”,是当年陶端瑨和车间的40多名工人以及厂领导花了一天时间修整出来的。这条田埂小路让邓小平夫妇步行上下班的时间由原来的40多分钟减少到20多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