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色起义80周年到来前夕,许多青少年纷纷前往百色起义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百色市委宣传部供图
百色,一块英雄的红土地,一幅迷人的新画卷。
80年前,右江河畔的隆隆炮响,震撼千里南疆,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80年后,这个曾让邓小平念念不忘的革命老区,已经摆脱贫困,阔步迈向小康社会。这片红土地正成为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充满活力的地带,成为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前沿。
在视野更加开阔的新一轮开放合作大潮中,百色老区英姿勃发,承载着一代伟人的期望加速驶向新的彼岸。
建设会战气吞山河 时代画卷激越壮美
“山高石多弄场深,缺土少水难生存;群山莽莽压大地,十户人家八户贫。”千百年来,这首民谣饱含着多少山区群众的无奈与酸楚。
“穷则思变”。为着“变”,当年的革命起义惊天动地;为着“变”,今天的建设如火如荼。为改善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早在上世纪90年代,百色就打响了人畜饮水、乡村公路、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茅草房改造、异地安置移民等十大扶贫攻坚大会战,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十大会战’,建成6个异地安置开发区,异地搬迁困难群众8.4万人,解决了41.9万人的饮水难、88万人的行路难,百色提前两年实现国家扶贫攻坚计划,让70%以上的农户摆脱了贫困。”百色市扶贫办主任乃尚权说起这一巨变,双目闪烁着激动的亮光。
如果说,“十大会战”主要是着眼于生存;那么,在新世纪之初这里开展的三次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则更多是着眼于发展。
从京城到百色市工作已五度春秋的市委书记刘正东,对此深有感触。他说,2000年至2002年、去年夏天至今年夏天及今年入秋以来,在自治区的部署和支持下,先后三次共投入10多亿元,对靖西、那坡两个边境县的基础设施开展建设大会战。昔日寂静的边境热闹非凡,盖房子、修公路、造梯田、建水池……在一幅幅激越壮美的时代新画卷中,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心中架起了一座座连心桥。
水弄二组在中越边境一线海拔1100米的高山上,距中越界碑不足20米。由于条件限制,这个住着10多户人家62口人、人均耕地仅有0.3亩的苗族村屯,2007年人均收入160元。2008年,随着大会战的实施,该屯彻底改变了模样,公路修到屯里,茅草房变成宽敞温馨的新房,苗寨没有电灯、电视、电话的历史宣告结束!
与此同时,广西从2008年起投入14亿元,对桂西五县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也极大地改变着社会,激励着各族群众。
凌云县逻楼镇布林村陇棍屯的村民就因此变成“大写”的人。这个居住着43户200多口人的大石山陇,大会战中,全屯群众不仅日夜奋战,还自筹资金20多万元,修通了一条6公里多长的屯级路。村民李华把自家的60多只山羊和3匹大马出售所得的2万多元,全部投入到公路建设。他还贷款5万元购买风钻、炸材等物资,用于公路建设……
如今,在中越边境,在革命老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石山区,随着教育、卫生、文化、电信等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山里山外连成一体,发展与文明正给老区人民带来实惠。
绿色原野生机盎然 七彩村庄绚丽多姿 走进右江区永乐乡濑浩屯,“别墅式”的农家庭院掩映在绿树丛中,清清的河水绕村而过。“环境的优美,得益于新农村建设。”濑浩屯村支书陆贵干说。
濑浩屯以种植小番茄、芒果、西瓜等农作物闻名。2006年,百色把该屯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并对路网、水电、绿化等进行统一规划改造,打造“农家乐”新村。
记者出身的百色市委常委、副市长、宣传部长叶乐阳介绍说,2006年以来,百色已投入2.32亿元,建成100个新农村示范点,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2008年,试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3225元,比上年增长17%;示范点吸引着越来越多区内外的考察团和游客,其中已成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濑浩屯,便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100万元。
百色具有独特的亚热带气候,绵延数百里的右江河谷是与海南岛、西双版纳齐名的中国三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之一,被誉为“天然温室”,是我国有名的无公害蔬菜水果生产基地。
百色利用这一独特优势,于2001年建成百色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力打造面向东盟的农业“硅谷”。该园区通过右江河谷带动南北两翼山区发展,让现代农业发展充满生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