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外景。(中红网金梅摄)
摆放在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办公大楼一层大厅的李时珍塑像。(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利(左五)与来访的中红网江山(右五)等一行合影留念。右四为芜湖在京人士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张泽华。(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海利(左四)向来访的中红网江山(左五)等介绍公司的发展情况。(中红网金梅摄)
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草药炮制中心。(中红网金梅摄)
整洁明亮的中草药炮制中心内景。(中红网金梅摄)
煮炼间。(中红网金梅摄)
配方剪药中心。(中红网金梅摄)
中红网一行在分检间参观。(中红网金梅摄)
包装间。(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门口。(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内景。(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数万册中国古中医药书籍。(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赤脚医生证书。(中红网金梅摄)
中红网一行在北京周氏时诊堂中医药文化药博物馆参观。(中红网金梅摄)
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长周海利在他的办公室。(中红网金梅摄)
中红网北京2020年9月21日电(江山、吴志云)
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位于北京房山区中关村园区海聚基地兴阎街11号。这是一家已经在行业很有声望的专业性公司。
2020年9月4日上午,我们应约前往采访。我们饶有兴味地参观了现场,听取了周海利董事长的介绍,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北京周氏时珍堂名不虚传,中国中医药振兴有望。
北京周氏时珍堂药业有限公司创立于2008年,集“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研发、生产、销售,中医医疗特色服务,中医药文化展示”为一体,是中医药界崛起的知名企业。2017年12月,该公司获得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证书;2018年2月,公司迁往现址,投资1.5亿元建设新厂区,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2018年5月,公司顺利通过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版认证。
采访公司董事长周海利,座谈交流是从“为什么取名周氏时珍堂”开始,一直谈到“当今中国中医药人的使命担当” 的话题。现实录如下——
【中红网总编辑江山】
周董事长,听说你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中医药企业家。请介绍一下你自己,比如,你是如何来到北京的,你的公司为什么取名“时珍堂”。
【董事长周海利】
我是安徽亳州人,亳州是中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中药材之都。我从小就是在中药材的特殊味道里“嗅”大的,是在中药材的特别景象中“看”大的。在我们亳州中药材市场,几乎汇聚了全中国、全世界的所有中药材,这里还是一座充满中医、中药材文化的宝库。
我出生于1974年,十七八岁就涉足中药材市场,去过中药材种植的许多产地,帮药材商家推销药材,代中药饮片厂销售产品。从中我熟悉了中药材,了解了中药材市场,知道了中医中药与人们身体健康的关系,还做起了将来要当一个中国中医药家的梦。
我把公司取名“周氏时珍堂”,一是我本名姓周,二是我崇拜明代“药圣”李时珍,三是我发下宏愿要传承李时珍的衣钵。
【中红网总编辑江山】
周董事长的公司名称充满中医药文化的意蕴。请问,你是怎么会从亳州“北漂”到北京的?到北京来打拼,要打出一片天地可是不容易的呀。
【董事长周海利】
江总说得很对。我的北京之旅,真正是苦辣酸甜,一言难尽。我是二十岁那年到北京,来推销中药饮片。那时的北京中医药市场,简直就是不起眼的小不点,药店里、医院里几乎看不到中医药。加上我是外地人,不会说普通话,人地生疏,没有任何关系,上药店、去医院,人家要么给你白眼,要么赶你出门。外乡人、土老儿,那种被人瞧不起的歧视,真正是让人受不了。
但是,我只能低三下气忍受,只能厚着脸皮当“小人”,因为我必须把生意做起来,才能赚到在北京过日子的生活费。那时,我住在几块钱一晚的地下室,吃方便面;有时几天都洗不了澡。
头三个月,我出去搞推销是坐几毛钱的公交车,但是到了站点要步行很长的路才能找到一家药店或者医疗点,很不方便,就去买了一辆经常要掉链的破自行车,刮风下雨也是骑着车出去跑生意。因为那时社区不卖中药,二级医院也没有中药卖,我每天出去都是无功而返。身上带的一二千钱很快就要用完了,我感到很绝望,就打算不干了回老家去。就在我准备买回程票的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清华大学的一个小医院打来的,要求我后天必须送一点货过去。当时我在北京没有中药饮片厂的供货渠道,只能通过挂靠在大兴药材公司的关系,于是我马上坐长途公交车去进货,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了这第一笔业务。如果不是这个电话,我的人生道路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了。
【中红网总编辑江山】
心诚所至,金石为开。周董事长,你在北京骑自行车搞推销卖中药饮片,坚持了多久?为什么能创造出今天的辉煌成就?
【董事长周海利】
做成了清华大学医院的第一笔生意,让我坚定了信心,我打消了放弃北京市场的念头。我坚持骑自行车搞推销,大概骑了三年半的自行车,讲了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随着业务关系的不断扩展,业务量的不断增大,特别是2009年抗“非典”后,人们对中医中药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断提高,使我在北京的中药材市场站住了脚跟,在一定的范围做出了名气。
就是从那个年代起,我对中国的中医中药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对自己的人生做了重新规划——专注于中医药事业,为振兴中医药奋斗终生。所以这几十年来,我没有跨行去干别的,没有见异思迁去搞能赚大钱的,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喜欢的。我认为,人的一生能把一件事做好就不容易,比如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就是一辈子也做不完的大事业,就是必须要有大视野、用大手笔才能做好的大事业。
在从事中药材生产经营的实践中,我是身临其境,深有体会,深有感触,这就是多年来困惑在中医药界的一个难题——中国中医药的市场竞争力不强,表现在具体的某个生产经营企业,就是产业链不够完整,附加值和综合效应不够。带着这个问题和思考,我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和不断的创新,特别是在产业链的衔接上,我走出了一条被实践证明的十分成功之路。
【中红网总编辑江山】
周董事长,你的这个思路很有见地。你的“产业链”是个什么形态,能否向我们系统地表述一下?
【董事长周海利】
可以。我们公司的产业链已经完整形成。这就是:种植——生产——加工——医疗,再加上文化。
种植,就是有自己的中草药种植基地。现在,我们在亳州地区有2000多亩优质种植基地;与北京通州区漷县镇林下种植合作,建立了6000余亩观光绿化带标准化种植中草药基地;在湖北省巴东地区建立了23000多现亩代化中药材GAP种植基地;在内蒙古巴林左旗地区建立了10000多亩现代化北方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这些种植基地,为道地药材必须来自道地产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生产,就是有自己的高科技生产区。我们在公司2号楼建立了5000多平方米的生产车间,包括普通饮片和直接口服饮片生产车间。普通饮片生产车间设有净制、切制、炒制、灸制、煅制、蒸制、煮制、燀制、制炭、发芽、发酵、煨制、水飞等工序。这为“以古法炮制,做道地药材”提供了保障。
加工,就是有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智能化煎药中心。2018年7月,公司引进200余台最先进的煎药设备,由专业人员操作,为患者代加工煎剂、膏剂、丸剂等专业化服务。
医疗,就是积极参与国家“保护发展中医药文化遗产,在社区建立中医医疗、咨询和治未病”规划实施,不断推进(中医药进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进山区医疗卫生服务站、进大专院校医疗服务中心)“三进”工程。目前,公司已经组建专家团队对口支援、配备基础医疗设备,进入了31个社区、8个山区、18个大专院校的医疗服务中心(站)将中医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保证每个医疗服务机构配齐常用600种优质的“时珍堂”品牌中药饮片,有效缓解了群众“看中医难、看中医专家更难”的问题。
文化,就是大力宣传和弘扬中医药文化。2011年5月,公司成立中医药文化博物馆,馆藏以中医药文化藏品为主,其中一级文物20余件(套)、二级文物50余件(套)、三级文物1000余件(套);总藏品达到5万余件(套)。2019年中国北京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公司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搭建了世园会中医药厅,提供了最高档次的实物展览,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中医药文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中红网总编辑江山】
刚才,我们参观北京周氏时珍堂中医药博物馆,看到了其中的部分藏品,很震撼,很鼓舞,很自信。周董事长,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医药收藏这个专题的?
【董事长周海利】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到街上的中医铺里玩,对那些型状很特别的东西很感兴趣。长大后,我对中医药的了解越来越多,见到的中医药的物品也越来越多,就萌生出收藏这些“宝贝”的念头。特别是看到中医中药的式微和中医药文化的丢失,感到很痛心,我就下决心要通过收藏来抢救这些中华文化的瑰宝,来传承中医药文化的慧命。我的收藏已经有二三十年了,只要看到、听到哪儿有藏品,特别上有品位的、能为研究古老中医药考古提供实物佐证的“稀世珍品”,我就是花最大的价钱也要把它买下来。如果让这些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在我们的面前再次失去,那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过错,就是对中医药文化的不恭。至于在收藏方面花了多少钱?那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了。但是,我觉得值!因为文化的收藏和传承,是没有金钱价格的,只有永续的历史价值。
【中红网主题部主任吴志云】
听了周董事长的一席话,特别是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承的真知灼见,很让人感慨万千。关于中医、中医药的话题,特别是中医中药在抗击这次新冠肺炎战役、治疗病患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更加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我想请教一下周董事长:你认为目前中医药面临的困惑或者说是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去破解这道难题?作为中国中医药人怎样去履行历史使命和担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