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此后毛泽东还多次入闽(至少五次),亲自指导和推动闽西的革命斗争,总结了闽西人民不断创造的新鲜经验,并把闽西的这些实践经验上升为科学的革命理论,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的内涵。
三、毛泽东在闽西期间写下的光辉论著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个历史过程,它经历了萌芽、形成、成熟、继续发展等几个阶段。而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党内许多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这种错误的倾向作斗争中,深刻总结开辟井冈山根据地,特别是转战赣南闽西的革命斗争经验,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闽西写下了《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才溪乡调查》等论著。特别是前三篇文章,确立了建党建军思想、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等三个重要问题,从而奠定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三块“基石”,成为毛泽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1、《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为了统一红四军党内的思想,加强党和红军的建设,1929年12月28日著名的古田会议在闽西上杭的古田召开,会上一致通过了毛泽东为大会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这个决议案近三万字,总结了红四军成立以来在部队建设和根据地建设上的基本经验,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及人民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关于党的建设,决议强调思想上、政治上的建设,坚持马列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它成功解决了一个长期处在农村游击战争环境并以农民和其它小资产阶级为主要成份的党,如何建设成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武装的政党的问题。关于军队建设,决议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红军的无产阶级性质。决议指出“中国的红军是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特别是现在,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⑦古田会议铸造了党魂军魂,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2、《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是1930年11月,在闽西上杭古田镇的协成店写下的长篇通信。毛泽东在信中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问题提到异常突出的地位。他批评林彪等“没有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并且明确地指出:“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是不能达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毛式、贺龙式、李文林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的建设政权的,红军游击队与广大农民群众紧密地配合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向前扩大的政策,无疑是正确的。 这是继古田会议后又一个重大的战略决策。它进一步纠正了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后一部分人中滋长起来的单纯流动游击的错误观念,要求大家毫不动摇地确立“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观念”,从而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开辟和巩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工作中去,逐步形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格局。如果没有树立起这样的深刻观念,就不可能有以后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也不可能使中国革命能在符合本国实际国情的条件下胜利发展。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第二块“基石”。
3、《反对本本主义》,这是为了反对当时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1929年底、1930年春在闽西写成初稿,1930年5月在江西寻乌整理定稿的,并于1930年6月上旬在上杭才溪调查时交给闽西特委翻印出版,这篇文章在反“围剿”战争中遗失,直到解放后才在闽西上杭的一位农民家中找到。文章首先尖锐地批评了“唯书”、“唯上”的错误倾向,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次,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明确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思想,将实事求是与党的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再次,第一次提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著名论断,初步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原则。从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出,已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它表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开辟闽西根据地中已经开始从教条主义的束缚中,从对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的盲从中解放出来,并初步形成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第三块基石,也是最重要的一块,它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