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农斧以及高农斧写给母亲的信
去年到今年抗战中间,未接到家中的来信。承命的信也未接到的,甚为想念。去年八月间,从甘肃出发恰恰动身那早晨接到儿二姐与永明兄的信。他们责斥儿对家庭不顾及不管的内容,就是说不捎钱回家,可是这是儿二姐的意思。这真太幼稚了,革命的人又不刮地皮,更不敲诈人民,为抗日救国哪里会来的钱……日本鬼子跑到中国打中国人,儿等还未出国,是为保卫中国,大概要到河北去。明天(阳历九月二号)五点钟出发,所以给老人家来信勿念……
余言再续,祝老人家安康,老人家有肖像捎来一张。
这是1938年,时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治部组织科长高农斧写给母亲的一封信。信中既表达了他对母亲和家人的深深牵念,又以质朴的语言传递着烽火年代革命者的赤子之心。在国家大义与骨肉亲情艰难抉择间,作者以坚定的笔触将“保国”与“护家”统一起来,尽显革命者既以大局为重又不忘亲情的可贵品格。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参加抗日后,高农斧随部队不停辗转作战,同父母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特别是父亲过世后,母亲成了他最大的牵挂。写下这封信时,高农斧已经一年多未收到亲人来信,内心满是思念和担忧。在信的开篇,他坦言对家人“甚为想念”,但为了保家卫国,高农斧只能遥望故里,托人给家中捎回薄薄的家书。最让人动容的是信的结尾,他写下对母亲身体安康的祝愿后,又特意叮嘱母亲“有肖像捎来一张”,想以此缓解思亲之苦。这简短而又无奈请求的背后,饱含着他对母亲深深的思念,道尽了铁血军人内心的柔软。
在信中,高农斧对亲人的误解进行了解释。二姐斥责他对家庭不管不顾,也“不捎钱回家”。高农斧告诉母亲,自己是去参加革命,为抗日救国哪里会来的钱?高农斧虽出身地主家庭,可一生清贫。为挽救劳苦大众,他毫不犹豫投身革命。在艰苦紧张、物资短缺的战斗环境中,高农斧夜以继日地工作,睡觉的床铺连褥子都没有,直至去世也仅有旧毡一条。高农斧用自己的生命践行着“为革命牺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
写下这封信后,高农斧随部队开赴河北省涉县,与日军作战。1940年高农斧又随部队南下华中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敌人“扫荡”最残酷的时期,高农斧率部数次击退敌人的进攻。然而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和艰苦生活严重损坏了他的身体,1944年10月,高农斧患上急性肺炎,由于身体虚弱,加之医疗条件有限,年仅32岁的他不幸逝世。
纸短情长,字字千钧。重温这封家书,我们看到了高农斧字里行间对亲人的缱绻、对国家的忠诚,更看到了无数个像高农斧一样的英雄儿女,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不朽抗战精神。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百团大战振奋全国军民抗战信心;从狼牙山五勇士的壮烈跳崖,到八女投江的英勇不屈……这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当前,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文字来源:河北《共产党员》杂志5月下半月刊 作者:靳娇娇,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教授 照片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