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烽火岁月中,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壮歌。河北邱县北香城固村的郭兴禄、郭兴德兄弟,就是这样一对"一门双烈士"的英雄典范。80余载光阴流转,烈士后代郭付全以坚守与追寻,完成了对父辈的庄严承诺,让这段跨越时空的血色记忆得以完整呈现。这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精神的永恒守望。
血色家书:一门双烈的诞生
1941年的冀南大地,抗日烽火正炽。八路军扩军任务繁重,各部队急需补充兵员,但恶劣的战争环境,让许多家庭对参军充满顾虑。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北香城固村郭家上演了一幕感人的"父送子、妻送郎"的壮举。时任区委书记的郭兴禄深知"国难当头,没有国也没有家"的道理,他反复劝说父母让弟弟郭兴德参军报国。面对父母的犹豫("你出去工作了,不能让你弟弟再当兵了")和新婚不久妻子半岁不到的儿子的恋恋不舍,郭兴禄以坚定的革命信念,说服了父母,兴德说服了妻子,最终促成兴德于1941年8月光荣参军。
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郭家的命运,更在当地产生了深远影响。郭家"父送子、妻送郎"的举动打破了同龄人互相观望的僵局,带动了一大批青年踊跃参军,成为当时扩军工作的典范。郭兴德参军后表现英勇,深受部队领导器重,经常被带在身边培养,前途一片光明。而郭兴禄作为地方干部,也继续在危险的对敌斗争中坚守岗位。
郭家兄弟的选择,体现了那个特殊年代普通中国家庭面对民族存亡时的崇高抉择。他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国家"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属于郭家,更属于整个中华民族抵抗外侮的集体记忆。
战火淬炼:郭兴德郭兴禄牺牲的最后时刻
1942年9月,在临西县尖庄河东的一场激烈战斗中,年仅20岁的郭兴德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赞歌。当时,他所在的部队与敌人交火。战斗异常惨烈,为保护首长安全,郭兴德毫不犹豫地用身体挡住了飞来的子弹,壮烈牺牲。战友们无不痛惜地感叹:“郭大个子牺牲,真可惜。”
由于当时对敌斗争环境极其恶劣(尖庄有日军据点),又逢酷暑季节,郭兴德和八位战友的的遗体,被抢出后抬送安葬在堡垒村林马寨村东的"八路军坟"中。这位年轻战士的牺牲,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折射出整个民族抗战的悲壮。郭兴德牺牲后不久,1943年冀南地区遭遇大灾荒,其年幼的儿子不幸夭折,妻子吕天香被迫改嫁威县古城村,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上演了一幕"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时代悲剧。
与此同时,郭兴禄作为地方党的干部,也在残酷的对敌斗争中献出了生命。1942年5月16日,兴禄受四地委指示,到敌占区今威县王目村,和地下党员研究如何开展抗日工作。该村南有陈庄、马厂炮楼,北有四马坊、白伏炮楼,各距五六里,没有胆识是不敢深入虎穴的,由于常来常往,次次有惊无险,也就多少有点麻痹。由于敌特告密,天将拂晓,驻威县大批日伪军倾巢出动,将村团团围住,敌高喊“打死郭兴禄有赏,抓住郭兴禄有大赏”。兴禄为了不连累村民和党的其他同志,在把事情安顿好后,决定单独向西突围,因村西有交通沟。冲至村口,腿部中弹,于是倒地装死,但他紧握手枪,两眼怒视步步逼近的敌人,50米,40米,30米,……敌人见兴禄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便想上前去看个究竟,待敌人靠近,兴禄咬紧牙关,突然爬起,手持手枪,高呼共产党万岁!抠动扳机,子弹快速射向敌人。待敌人清醒,兴禄已毙敌五六人,兴禄亦中弹牺牲,时年22岁。敌人出于仇恨,将兴禄尸体挑得四分五裂,面目全非,身首异处,惨不忍睹。
噩耗传出,是夜,企之县子弟兵连连长胡金兰率战士前去收尸,在村民协助下,找全尸体,用白布裹缠,装殓入棺,持枪列队默哀,决心替烈士报仇。然后由部队将棺材送到烈士家乡,在祖坟予以安葬。
1942年秋后,在郭兴德烈士牺牲后,冀南行署,四专署,企之县抗日政府联合在香城固村南场里隆重举行公祭郭兴禄、郭兴德二烈士大会,方圆几十里的民兵、群众、学生、县区村干部与会逾万人,会场上哭声一片。郭兴禄、郭兴德二烈士牌位供在台子桌上,把其祖父郭孟文、父亲郭连选请到台上,各有专座,胸红花,分坐两旁。冀南行署、四专署、企之县抗日政府三级领导分别讲话,号召学习烈士、烈士亲属爱国精神,夺取抗战最后胜利,并联合决定,将兴禄长期工作过的仁义庄改为兴禄镇,以示纪念,并授予其家“双烈属”牌匾,对其直系亲属,按月给予抚恤,直至终老。
1970年,县里又决定将郭兴禄、王殿玉二烈士迁(附)葬于香城固战役烈士墓旁。与香城固伏击战牺牲烈士同享荣光。
八十三年守望:烈士后代的坚守与追寻
时光流转,烈士的血脉虽已中断,但精神传承从未间断。作为郭兴禄、郭兴德兄弟唯一的后代,郭付全承担起了守护家族记忆的重任。他多次梦见二伯父郭兴德"要回家"的托付,这成为他追寻烈士足迹的精神动力。
兄弟二人的事迹被写入邱县红色历史从书《邱县英烈》,成为当地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激励后人传承革命精神。郭兴禄、郭兴德牺牲后,其两人幼子均夭折,妻子均改嫁,家庭破碎。直至2021年3月21日,侄子郭付全自费将兴德遗骸从临西县林马寨迁回香城固战役烈士墓旁,实现“兄弟永远相伴”。此后,郭付全每年都前往墓地祭奠,敬献鲜花,履行着作为烈士后代对烈士的庄严承诺,
更令人动容的是,郭付全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寻。通过中红网和采访烈士战友及后人,他了解到二伯父于1942年9月在临西县尖庄河东战斗中为掩护首长而牺牲的。
值得注意的是,1990年8月,曾被掩护的首长后人带着记者专程来到北香城固村,寻找当年为掩护自己而牺牲的郭兴德烈士的家人。由于郭兴德无直系后代,他们通过村支书王元波找到了与郭兴德年龄相仿的村民王连起了解情况。这次短暂的半小时会面,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珍贵纽带。
精神传承:从家族记忆到民族丰碑
为褒扬烈士,缅怀英雄,应群众要求,2010年5月21日,邱县人民政府为郭兴禄树立一幢纪念碑,碑联:“英魂轻飘升天界,威名不灭动地哀”。2014年8月经县领导批准,又给郭兴禄烈士纪念碑加盖碑楼,其柱联为:“功同日月英名垂青史,誉满山河遗志化宏图”。2021年清明节,经县政府批准郭兴德烈士纪念碑落成于郭兴禄烈士纪念碑旁,邱县文史专家杨凤奎题联:“父送子妻送郎名满冀南,兄前仆弟后继一门双烈”。香城固战役烈士墓、王殿玉烈士纪念碑、郭兴禄烈士纪念碑、郭兴德烈士纪念碑,聚集一处形成“烈士纪念碑群”,成为邱县一处胜景,供后人瞻仰。这些举措不仅是对郭家"一门双烈"的崇高敬意,更是为了让后人直观学习二烈士"舍小家为国家、前仆后继、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郭家兄弟的故事,从家族记忆升华为民族精神丰碑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文化传统。从郭付全的坚守到地方政府的纪念举措,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记忆传承链条。这种传承不仅关乎一个家族的血脉延续,更关乎一个民族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守望。
结语:永不褪色的血色承诺
八十多年光阴,足以让许多记忆褪色,但郭兴禄、郭兴德兄弟的壮烈事迹和郭付全的坚守追寻,却愈发清晰动人。这段跨越三代人的血色承诺,从战火纷飞的年代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珍贵片段。
从郭家兄弟"父送子、妻送郎"的参军壮举,到郭兴禄、郭兴德“兄前仆、弟后继”舍身护首长的最后时刻;从烈士遗骸的迁回安葬,到后代对历史真相的不懈追寻;从家族祭奠到地方立碑纪念——这一连串的行动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记忆图谱,让英雄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这种“毁家纾难”的奉献精神、"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坚守承诺"的诚信精神,依然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动力。郭家"一门双烈"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远去,精神永续传承。对烈士最好的纪念,就是将他们的精神融入血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这才是对那血色承诺最庄严的兑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