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分享信息,分享观点,只为一起缅怀先人,铭记历史,启发思维。
时光荏苒,往事如烟,再过五年就建军百年了!想当年,青春如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特将此文作为“纪念建军成立九十五周年”的开篇之作,欢迎投稿。本文作者吴樱花,吴荣正将军女儿。感谢子弟寇金刚的推荐及建议。
吴荣正,四川省通江县人。8岁时,大哥、二哥被军阀抓丁(二哥逃回),全家赖以生存的稻田又被豪绅霸占,父亲气死,房产变卖,一家10多口人,日子越来越难过。他12岁就外出帮人推船打鱼,挣点钱帮助家庭维持生计。深重的阶级剥削压迫、山区和江河上的劳动生活,使他从少年时期就养成了不怕艰难险阻的坚强性格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
1932年,在当时风起云涌的革命大潮及当地中共党组织的影响下,他在家乡组织起数百人的赤卫队,向封建剥削势力奋起武装抗争。12月,红四方面军转战至川北地区,建立起川陕苏区,即通、南、巴红色革命根据地。16岁的吴荣正率领他的赤卫队正式编入红四方面军。1933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2月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他先后任红四方面军4军10师排长、连长。
在红5连,他以骁勇善战著称。
1933年4月,他受命带领全班到岩山边为全连接防打前站,途中与敌人遭遇。他带头冲上去同敌白刃格斗,虽负伤仍不下火线,指挥全班快速展开,抢占有利地形,顶住了敌人一个连的进攻,坚持到全连赶到。
伤愈后,他升任排长。此后,他参加了五龙台的战斗。当时,敌人以500人的敢死队突围,同5连展开血战。吴荣正用长矛接连刺倒两个敌人,自己也被敌人刺中,鲜血染红了半边裤子,他仍坚持拼刺,直到营主力部队赶到把敌人打败。
同年11月,敌人对川陕根据地发起“六路围攻”。万源铁关垭阵地遇到敌人4个团的猛攻,28团以两个连反击铁关垭阵地,数次均未得手,团长王近山任命吴荣正为5连连长,要求他当晚一定要拿下铁关垭。吴荣正率领5连攻上铁关垭,与敌战至徒手搏斗,拿下铁关垭。
接着,28团以两天两夜急行军插入敌后,向飞龙寨之敌发起进攻。飞龙寨有敌一个营凭险固守,我方数次攻击均未得手。吴荣正避开敌人防御重心,从另一个方向的悬崖石缝攀登上去,用手榴弹、鬼头刀杀入敌群,在4连正面攻击的协同下,将敌全歼,完成了对敌张罗汉师的包围。5连因战功卓著,被红四方面军授予“模范连”的称号。
吴荣正先后升任红9军副营长、代营长。参加了著名的百丈恶战。面对优势兵力和装备的敌人,充分展示出他英勇顽强,机动灵活,敢于近战肉搏,善于发挥我军夜战突袭的作战指挥风采。参战将士们忘死拼博,达到忘我境地,双方均伤亡惨重。吴荣正在战斗后期负重伤。
在红军翻越雪山时,身负重伤的吴荣正在极度严寒下失去了生命体征,正当同行的红军战士含泪挖坑,准备将其掩埋时。傅钟主任的警卫员经过,发现他的眼珠在慢慢地转动,忙喊:“他还活着!他还活着!”并立即向傅钟主任汇报。傅钟主任下令:“快把他挖出来”。
通过抢救,他终于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
1936年4月,吴荣正伤未痊愈就奉命到红军大学,一面继续休养,一面参加学习。毕业后,奉令回红四军十师。其间,肃反时将他在家乡组织的赤卫队说成地主武装,竟要杀害他,幸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傅钟主任调查澄清而得以幸免。
抗日战争时期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吴荣正被调到385旅769团任营长,转战太行,先后参加了30多次战斗。在响堂铺、百团大战、狼牙山、老爷岭、破击正太路等著名战斗中,都出色完成了任务,并数次负伤。
抗日战争时期的吴荣正
在老爷岭战役中,战斗尤其残酷。当时,由于增援部队未能赶到,吴荣正所在部队弹尽粮绝,他也身负重伤,眼看敌人已冲上阵地,他忍着巨痛,率队与日寇展开了肉搏战。在与敌人一对一的较量中,身材魁梧的他显出了绝对的优势,赤手空拳地结果了三名日寇的性命。由于伤痛的困扰,他与第四个日寇展开了长时间殊死的搏斗,此时他的体力已全部耗尽,他使出全身力气,将敌人摁倒在地,张开大口,活生生地将日寇的喉管咬断。
凭着他们的英勇顽强的精神,他所率领的部队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他所在的1营连续9个月无非战斗减员,完成作战任务好,他因此被授予模范奖章。
1942年5月至11月,吴荣正在抗日军政大学总校学习军事。1943年11月至1945年5月,在中央党校学习。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4月,吴荣正受军委指令,带领新编第四旅和教导旅数百人的干部队挺进东北。参加开辟东北根据地的重任。在东北,他参加了数十次战斗,为东北的解放建立了功勋。
新四旅东北干部队合影留念
1947年2月,在著名的三下江南战役城子街攻歼战中,我军将国民党的王牌主力新1军30师的一个加强团共4000多人包围于城子街地区。从拂晓一直打到中午,还有部分敌人未被歼灭。上级指示要51团完成歼灭战,他亲临第一线指挥,发起连续进攻,终于将敌人全歼。
时任六纵17师51团团长吴荣正(左一)与张兴民政委合影
战后,受到民主联军总部表扬,称他“指挥决心硬,部队打得好,打得坚决顽强”,号召全军学习。
这次战斗他负了重伤,右臂左腿全被炸成骨折,加之处在零下40度的严寒中,以致休克不醒。所幸东野总卫生部孙部长亲自关怀,组织了十几名同志由火线抢运到哈尔滨卫戍区总医院,召集多名专家医生,进行紧急全力抢救,才挽救了生命。
吴荣正(右一)在城子街战斗中负伤后在医院和战友们的合影
在经过治疗痊愈后,他坚决要求留在野战部队,在18师53团任团长。在辽西会战中,他所在的团仗又打得很好,再次受到总部表扬。东北民主联军改编为第四野战军时,他被调任43军127师参谋长,1949年升任48军143师师长。
从东北一直打到江南。吴荣正率部在挺进粤北的战斗中,拖着伤残的身体,冒着40度酷暑,一昼夜急行军130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包围翁源县龙仙镇,全歼守敌一个团,俘敌团长以下1700多人,并迅速同东江游击纵队会师,为我军解放广州创造了条件。
此后,143师奉命于赣南剿匪。赣南地区山大地险,匪情严重,有土匪数万人。由于他深入查明匪情,周密部署合围,并将军事进剿、政治瓦解和发动群众相结合,部队既进剿合围,又兼起工作队任务,发动群众,建党建政,做到剿一片,净一片。对漏网匪首,他组织小分队穷追不舍,逐个抓回。因而,不到一年就将当地土匪肃清,共捕捉匪首500多人,歼灭土匪2万多人。受到中南军区和广东、江西军区的表扬。
英雄辈出的143师
143师是一支英勇善战、作风顽强、英雄辈出的部队。全国挂像英雄之一的董存瑞就出自该师。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英模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该师董存瑞、郅顺义、郭俊卿、杨世南荣获一级全国英模,并获翠岗红旗连等表彰。在一个师出了四名全国一级英模,全军都是唯一的一个师。
建国初期电影《董存瑞》《翠岗红旗》《战火中的青春》三部战斗故事片的原型,均出自这个师。
1950年11月,奉中央军委令,吴荣正率143师由广东北上,到达辽宁阜新集结。吴荣正任炮兵第2训练基地司令员,负责改装和训练。后改编为火箭炮第21师,吴荣正任火箭炮第21师师长。
在师干部及机关不健全,懂炮兵技术的干部少,改编训练任务紧,技术手册及训练大纲均系外文,翻译力量不足等情况下,经各级的干部、战士共同努力,夜以继日抓紧一切时间努力训练,两个月内完成组训和考核,于1951年4月率火箭炮第21师入朝作战。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
1951年8月,“联合国军”发起秋季战役,火箭炮第21师各团分别配属各军作战。9月1日,203团的24门火箭炮将384枚火箭弹首先射向美7师阵地,取得歼敌700余人的战绩,打响了火箭炮第21师入朝作战的第一炮。随后,203团又配属第67军作战,团、营两次齐射,歼敌500余人,打出了“喀秋莎”的威风。美军惊呼:“中国人放原子炮了!”
吴荣正(左二)与政委吕琳、副师长刘义荣、参谋长王亚夫合影
在上甘岭战役期间,火箭炮第21师209团被调到前线支援步兵作战。全团24辆“喀秋莎”进行两次齐射,只用了三分钟便解决战斗,美军狼狈后撤,暂时停止了攻击。
金城反击战,火箭炮第21师再次参战,201、205、207团69次齐射,摧毁了敌人的大量有生力量和工事,为步兵进攻扫清了障碍。火箭炮第21师打完之后,敌人阵地陷入一片火海,天空和大地都被烧得通红。此战,是第21师在朝鲜战场的最后一仗。
1952年吴荣正师长与警卫班同志在朝鲜合影
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火箭炮第21师参战30多次,参与歼灭敌人10余万人,击毁坦克56辆,汽车230多台,击落击伤敌机24架,深受步兵部队的欢迎。
当年志愿军副司令员洪学智在他所著《抗美援朝战争回忆》中,这样描述:“这次战役我军的喀秋莎火箭炮兵部队炮第21师参加了战斗。(5月13日)晚上9时,炮21师准时发射,炮火形成无数道火网,像呜呜的大风刮向敌人阵地,红透了半边天,几平方公里的敌人阵地全部覆盖,敌人阵地迅速燃烧起来了。然后炮21师马上转移,步兵冲上去了。”“步兵非常欢迎喀秋莎炮兵师,称之为炮兵之王”。
吴荣正在朝鲜
为奖励他的战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授予他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和平时期
回国后,吴荣正任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助章。1957年3月进入政治学院哲学轮训班学习。7月进入高等军事学院基本指挥系深造。1961年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贵州省委常委。
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速成中学学习时(吴荣正第一排左起第四位)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文艺汇演总直属队将军业余合唱团演出留念,1959年6月1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一班二组全体合影,1960年7月
在多年的战斗生涯中,吴荣正身负重伤11次,但在和平时期,他仍然保持着战争年代的作风。在主管贵州省国防工业建设工作时,他不顾伤残多病,翻山越岭,亲临现场勘察,选点安排。
他经常深入基层,发现问题总是及时解决。当时,施工部队生活极为困难,劳动极为繁重,浮肿病患者越来越多。他心急如焚,多方筹措给予支援。同时,发动部队生产自救。他对机关和连队的生产生活,都有具体要求,并经常检查。每当发现有不关心战士生活、不重视生产者,他总是严厉批评,一直要督促到改正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