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
1976年1月8日凌晨,北京305医院的医护人员神色慌张,紧张的气氛充斥着整个病房。但是,没过多久却又沉寂下来,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沉重的哀色。
匆匆赶到的邓颖超赶到那间熟悉的病房,看见一生操持的周总理已经永远地闭上双眼,再也无法唤醒。她痛苦地宣告周总理去世的噩耗,全国上下陷入前所未有的悲恸中。
陈永贵
有一位满脸黝黑的干部天还没亮,就着急地去往医院。当亲眼看见周总理的遗体后,他躲在角落中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烟,哽咽地呢喃道:“原来,您说得以后再也不能来大寨,都是真的!”
这位干部叫陈永贵,是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农民副总理。而他之所以能从黄土地中脱颖而出,除了自力更生打造的大寨精神,还有周总理的慧眼识珠。
陈永贵
陈永贵究竟有什么创世成就?与周总理之间又有什么联系?所谓的“大寨精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悲惨生活,磨练坚定毅力
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铁蹄肆意在中华大地上扩张。彼时,国人的思想正由迷茫走向觉醒,围绕着“中国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就此展开。
正是这个内忧外患,却又充满新希望的关键时期,陈永贵出生了。然而,与年少胸怀报国大志的爱国大佬不同,他的少年时光却充满着艰难险阻。
陈永贵
当时,陈永贵的老家是山西省昔阳县乐平镇石山村,世代靠种地为生,勉强度日。然而,军阀混战后,他们一家的生活状况更是雪上加霜。
在那个年代,活下去变成奢望,什么都可以抛弃。陈永贵的父亲无奈之下,将家中年长的子女尽数卖掉换成粮食,却依旧无法从困境中脱身。
这天,陈父看着家里已经见底的米缸,瘫在地上唉声叹气。这时,陈母走了过来,泪痕干涸,声音颤抖却又坚定地说:“把我卖给大户人家吧!换几斤粮食,得让娃吃饱。”
陈永贵
陈父愣了一会儿,点了点头。不到万不得已,他哪里会如此绝情地抛弃妻子,但是,一贫如洗的家境,逼得他不得不做出选择。
可惜,即便只剩下陈父与襁褓中的陈永贵,依旧节衣缩食。见庄稼没有收成后,他们离开家乡,沿路乞讨,最后在大寨村落脚。
在陈父的努力维持下,陈永贵已经长到六岁。但是,生活依旧没有丝毫起色,让陈父越来越绝望,选择在大树下结束痛苦的生命,撇下孤苦无依的陈永贵。
陈永贵
他小小年纪,却无父无母,甚至连个遮风挡雨的庇护所都没有,只得在村里流浪。当时,恰巧地主家缺少一个放牛娃,他靠着“只管一口饭吃”的要求,勉强活了下去。
或许是命运多舛,让陈永贵切身体会到基层农民的艰辛。但是,他却没有生出丝毫退缩的念头,反而勤勤恳恳地劳作。
不过,也正是从这时起,陈永贵的心中冒出一个念头:“为什么我生来要承受压迫和剥削?”
陈永贵
带着这样的疑问,他身上那股子不屈服不妥协的劲头越来越足。每当遭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后,他总会出头反抗,甚至还会号召其他村民,一同抗议地主的无理要求。
1926年,毛主席在湖南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很快在全国范围内掀起浪潮。而陈永贵也正是凭借着与压迫作斗争的精神,被村民们推选为“维持会”的代表。
陈永贵与毛主席
在此过程中,他的思想觉悟得到非常高的提升,也深刻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穷苦百姓翻身得到解放,心中更加坚定红色革命道路,同时号召大家统一战线,赶跑侵略者。
没过多久,陈永贵发展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不过,一心做实事的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未来有一天能与我党领导人同桌而语。
身处基层,却潜力无限
陈永贵与毛主席
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高呼:“新中国成立!”来之不易的胜利振奋着每个人的内心,而于陈永贵而言,激动心情更是溢于言表。
因为他不仅看到期盼已久的和平,还找到失散已久的家人,与母亲也有了重新联系。但是,新的挑战也正式拉开序幕。
土地改革后,地主恶霸们相继被打倒,农民终于得到应有的田地。但是,这块于他们而言如天一般珍贵的土地,起初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陈永贵
建国前,我国农业发展只有“靠天靠地”的自然助力,但是要想获得更快速的进步,必须在农业技术方面下功夫,尤其是陈永贵所在的大寨村。
大寨位于山西昔阳县境内,是太行山脚下的小山村。虽然看起来与中国千万个小山村一般,地处偏僻,经济落后,但是,特殊的是,村子里只有64户人口,却有800亩地。
如果按照平均分配的原则,每个人都能得到近100亩田地。但是,村民们的脸上却没有丝毫喜悦之情,因为这些土地内基本上处处是石头,可谓是“山高石头多,地无三亩平”。
陈永贵
即便人耕面积多,但粮食产量远低于建国初的平均水平。因此,大寨村也是远近闻名的“三穷”、“五多”的贫穷村子。
其“三穷”指的是人穷、地穷、村子穷,而“五多”指的是卖儿卖女的多、上吊自杀的多、乞讨要饭的多、外出逃荒及外出打工的多。
陈永贵
比如陈永贵的家庭情况,完全能够印证大寨村贫穷落后的情况。但是,也正因为他“淋过雨”,才想要为当地百姓寻找一个发家致富的门路。 起初,陈永贵与新上任的村书记贾进才一同,紧跟国家号召,以“集体经济”打开当地农业发展的道路。但是,他也有别出心裁的想法。
陈永贵
因为大寨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非常严重,留下的老弱病残居多。所以,陈永贵特地组织“好汉组”和“老少组”,想要以仅剩不多的年轻劳动力,带动全村的发展。
起初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陈永贵见状,主动要求进入“老少组”,主动帮助其他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他的妻子还嗲怪:“吃力不讨好,全天下没有比你更傻的人喽!”
陈永贵
然而,正是这个不善言辞、只懂做实事的庄稼汉,以身作则,让村民深受感动,纷纷团结起来。他们靠着“老的有经验,小的能长大”的生产特点,逐渐增加当地的粮食产量。
更让外地人感到惊叹不已的是,陈永贵为了带动粮食产量的大跨步,自我提出“十年造地计划”,先后领导村民们修大坝、建梯田,而亩产量相继突破160斤、170……。
陈永贵
贾进才看着干劲满满的陈永贵,心潮澎湃地说:“你的能力远在我之上,我主动让贤,由你来当党委书记。你要用好手中的权力,带领大寨的村民走向更好的生活。”
看着对自己寄予厚望的前辈和村民,陈永贵郑重其事地点头,说:“我将尽我所能,绝不辜负大家对我的信任。”
这份承诺跟随了他的一生……也成了他后来担任副总理的初心。
陈永贵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当时,毛主席和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与百姓共患难,势必要度过此次大难关。但是,令人惊讶的是,大寨村的亩产量却依旧惊人,甚至一度增长到仅700斤。
而陈永贵也仅是出露头角,但是,一次特大洪涝灾害,彻底让他的农业才能,为全国所知。
陈永贵
1963年的夏天,大寨村的上空出现阴沉沉的乌云,一生巨雷过后,暴雨倾盆而至,三天三夜都未能停歇。
陈永贵清楚地意识到,一旦发生山体滑坡等严重情况,势必会影响粮食收成。果不其然,不仅庄稼受损严重,大部分村民的房屋也被冲塌。
陈永贵与周总理
满目苍夷,整个村子都回荡着悲伤的哭喊声。彼时,山西省省委得知大寨的受损情况,决定调集物资,进行支援,然而,陈永贵却以一村书记的身份,主动拒绝政府的资助。
“我将带领大寨村民,自力更生,尽快恢复生产力。”
左四陈永贵
在众人的质疑中,他挑起灾后重建的大梁,领导村民们抢救粮食,治坡后修建家园。
在忙碌的身影背后,是众志成城,攻克难关的决心。很快,在恢复往日欢声笑语的生活中,大寨村取得较往日更好地收入成就,堪称建国后的农业“奇迹”。
陈永贵与邓小平
“大寨精神”成为同样处于灾害中村庄的前进动力,而作为领导者的陈永贵,也自然受到全国的追捧,其中就有周总理得特别关注。
三次抵大寨,走向全中国
1965年5月12日,大寨的村民们都自发地聚集在村头,不停地伸头眺望。终于,一行公务车停在大家面前,周总理面带笑容地走下来,开口第一句:“陈永贵呢?”
要知道,周总理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最常念叨的是基层发展。因此,对陈永贵的事迹熟记于心,他们如同多年老友般,手拉手走在坑坑洼洼的田间地头。
陈永贵与周总理
当时正值炎炎夏日,总理的额头止不住地冒汗,但始终没有停下步伐,边走还边与陈永贵交谈:“千里万担一亩田,青石板上创高产。大寨的精神是全国都要学习的榜样。”
陈永贵点头,讲述大寨村蜕变的历程,还补充道:“这离不开村民的支持和努力。”
陈永贵
那天,周总理入乡随俗,吃了大寨饭才离开。这是总理第一次视察大寨,而后1967年与1973年,两度来到大寨,与陈永贵设身处地讨论农业生产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