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已经70年,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记忆已然模糊。当年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等人在南容蜜蜂洞里遇害后遗体是怎么处理的?背后有着哪些故事,日前,记者骑自行车来到茂林的祟山峻岭,有幸寻访到一位当年的见证人,她就是今年已86岁高龄的老游击队员章菊珍老人,且让我们来听她对过去那段难忘岁月的深情回忆。
乘车抵达茂林后,因为没有车去濂坑,记者只得骑自行车前往,这段路程大约有16公里,大多都是在巍峨峻峭的茫茫大山中穿行,在这里甚至手机都没有信号。好在一路上路况不错,过濂长村后更是平坦的水泥路。尽管是隆冬,但是寂静的山谷里仍闻溪水淙淙,不时传来当地山民的伐木(竹)声。上午11点多,记者终于到达茂林镇濂坑村一个叫石牛窝的地方,水泥路蜿蜒至此戛然而止,山那头就是邻县旌德。这里信息闭塞、人烟稀少,有如世外桃源。
86岁游击队员依然健康
当记者在当地热心村民的帮助下找到章菊珍时,她正在离自家不远的一处山坡上的自家菜地里摘莱,86岁的人身体居然如此硬朗,着实让人吃惊。生活在大山里的老人平时精心侍弄着几块地,洗衣、做饭、种莱等都是她一人操持,两个外孙在上海打工,她和女儿女婿一起生活。菜地里堆着一些刚拔出的萝卜,切头、装篮、漂洗、削皮、晾晒,当老人麻利的做完这一切后才和记者一道回到屋子里,房子虽然破旧,光线也有些黯淡,但里面却收拾着干净利落、井井有条,挂在木板墙上的一块“农家乐绿色示范点”的牌子和几件家电反倒显得有些突兀和醒目,老人家进屋后顾不上淘米做饭,搬条板凳坐下来回忆往事。
一个“苦”字贯穿游击生涯
“我们那个时候真的是太苦了!”在采访过程中,章菊珍说的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苦”是章菊珍采访过程中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汇,也许现在的年轻人很难体会到象章菊珍那一辈的人所经历过苦难和不幸。老人伸出一只手比划,“国民党把我家的房子烧了5次,把我们的衣服都抢走了,睡觉都没有被子盖”,她们一家也因此被迫搬往南容的里潭仓、高坦等地。
皖南事变后,茂林的战斗并没有停止,反倒是敌人为了搜捕突围出的新四军而将各种围剿、搜山等活动进的愈发的凶残和疯狂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年仅19岁的章菊珍参加了洪林领导的游击队,当时像她那样的女队员还有好几个。“我那时还不太懂事,一开始我们只有几个人几条枪,后来逐渐发展到有几十个人、30多支步枪。武器不够用,我们就自己造土枪或者去打国民党的乡公所缴获。”
据老人回忆,打游击那几年,条件非常艰苦和恶劣,敌人封锁了交通,还会经常来骚扰,他们一出动就是几百人,但很难抓到游击队。章菊珍并不住家里,而是和游击队员们住在一起,山上也睡过;没有衣服穿,寒冬也只能穿单衣;没有吃的就在山上挖一种叫苦莱的野菜放在水里煮着吃,一切都靠自己想办法。令人称奇的是,几年的游击生涯她从未负过伤,“我们游击队也先后牺牲了好几个人”。
章菊珍原本是安庆太湖人,12岁那年为躲避战乱她和父母、弟弟一家四口一路逃难来到泾县,从此在这里安家,除在次年回过一次老家外,便再也没有回去过,“我的父母也去世了,老家那边早就没有一个亲人了。”没有上过一天学的她到现在也石认识字,晚年的她除了腿有风湿病和偶有咳嗽外,身体非常健康,拿着政府发的一年120元补助,她感到很幸福。
她丈夫参与掩埋项周遗体
1941年3月14日②凌晨2时,大雪纷飞,赤坑山上寂静无声。被贪欲和沮丧扭曲了心灵的叛徒刘厚总用罪恶的枪声划破了宁静,住在蜜蜂洞下面茅棚里的一干人发觉情况反常,遂上到蜜蜂洞查看究竟,赶到时项英、周子昆二将军已停止呼吸,周子昆的警卫员黄诚③昏迷不醒。
为避免被国民党搜山时发现,大家赶紧把两人的遗体转移到距蜜蜂洞有两百多米的一处高大的石壁下面草草掩埋了,遮掩埋的人当中就有章菊珍的丈夫。由于山上几乎没有泥土,只好用一些大小不一石头的掩盖住,并作了记号,以便将来全国解放了政府可以找到这个地方。“埋的深度距地表很浅”,据老人回忆,1955年南京方面来人进行迁葬,将两人的遗体挖出时,虽然皮肉不存仅剩骨架,“当时的尸骨是黄色的”,但衣服、帽子、皮带等都保存完好,而这时两人长眠于此已有14年。
独上蜜蜂洞
多年以来,记者一直想去英雄遇难处蜜蜂洞看看,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未能如愿。采访结束后,眼看时间还早,记者又独自一人上了海拔800多米高的赤坑山实地探访蜜蜂洞。
尽管后来为方便游人参观凭吊就地取材修建了山路,但记者攀登起来感觉还是很费劲,沿途不少路段相当险要,石阶很陡峭,由于年久失修许多条石已经松动,加上脚踩在风化的细小石子上面,稍不留神就有滑下深渊的危险,一路上记者坐下休息了好多次,真不知道当年他们在没有路可走的情况下是如何上山下山的,而且很多时候还是在夜里,想想真是感触颇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