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念创建与发展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的巨大贡献 |
2009-09-07 17:55:04 |
|
作者:甘桐文 |
浏览次数: |
|
|
|
|
新四军第五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在鄂豫皖湘赣边区坚持抗日的主力部队。是由部分红军干部为骨干组成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逐步发展起来。
1938年,日军侵入中原地区后,豫南、鄂中、鄂东、鄂南各地中共党组织,先后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为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五师部队的创建,打下了初步的基础。1939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派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队,由河南确山县竹沟镇出发,向武汉外围敌后挺进。6月,中共鄂中区党委在养马畈会议,决定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11月,中共豫鄂边区党委在四望山会议,确定将鄂中、鄂东、豫南等地武装,统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支队,1940年1月改为豫鄂挺进纵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统一整编新四军时,将在豫鄂边区坚持抗日斗争的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刘少卿任参谋长,任质斌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旅及三个纵队。
八年抗战中,五师对敌作战1000余次,歼灭日伪军41100余人,解放了90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和1300多人民,建立了7个专区、39个县级民主政权。作为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的李先念,对这支部队的组建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总结了抗战爆发后十五个月的经验,批判了王明“一切通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的错误,确定了“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巩固与扩大统一战线,停止敌之进攻,准备力量,实行我之反攻,达到最后消灭敌人之目的”的全民族总任务;决定大力巩固华北,发展华中,并撤销长江局,成立由刘少奇、朱理治、郭述申、郑位三、彭雪枫等组成的中共中原局(后改为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负责长江以北河南、湖北、安徽和江苏地区党的工作。中共中央任命李先念为河南省委军事部长,他带领三十余名团级干部和一个红军排随中原局领导干部于12月前后抵达确山县竹沟镇。从此,中原各根据地和抗日武装有了党的正确领导和坚实的领导中枢,使豫鄂边区抗日力量的发展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而李先念正是中原局坚决执行党中央指示精神、大力发展敌后武装斗争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中的重要人物,他的杰出功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坚决贯彻刘少奇关于第一、第二、第三都要抓武装的指示精神,队伍实现滚雪球式的发展
中原局把“发展武装力量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向党的干部明确地提出了豫鄂边区抗日斗争“第一是武装,第二是武装,第三还是武装”的口号,并将分散的抗日武装和游击队尽可能地统一和集中起来,以便形成一支我党独立领导并能打开中原抗战局面的部队。1939年1月,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派李先念率领部队挺进武汉外围,汇集党的武装力量,扩建一支新四军部队,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随后召开的豫鄂边区党委扩大会议,决定从竹沟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留守处抽调两个中队和60余名干部共160余人,组成由李先念(化名李威)任司令员,周志坚任参谋长的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对外称新四军独立游击支队。
1939年1月中旬至5月间,李先念率领这支游击大队,先后进入豫南、鄂东和鄂中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并与这些地区的党组织和游击队取得联系,传达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有关指示,帮助他们开展敌后武装斗争和统战工作,不断发展抗日武装力量,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有力地打击了敌军,迅速地打开了这些地区的抗战局面。1月17日,独立游击大队从竹沟出发,在黄龙寺同中共豫南特委和特委领导的信阳挺进队会合,又南下信阳与应山交界的四望山。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