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教导总队旧址 |
2009-09-07 17:34:45 |
|
作者:王春霞 |
浏览次数: |
|
|
|
|
新四军教导总队队部旧址位于云岭南侧中村董家村,原为董景策住宅,建于清末光绪年间,由五间两厢、两侧屋加门庭、内院和的厨房杂院组成,座北朝南,为南宽北窄的梯形平面,占地面积为450平米,除去院落、天井,建筑面积240平米。村中有一条2米多宽的主巷道(名官巷)通向该宅,屋门前有一要排水沟(名官沟),官巷和官沟为南北向。该宅位于官巷的西侧,故大门朝东,进门为一带屏风的门庭,门庭右侧为门房,过门庭进到一长方形的内院,对面墙上有一漏空花窗,作为对景,十分雅致,内院北侧为五间两厢阁楼的正屋。
1938年10月新四军教导总队队部设在此,教导总队长周子昆、副总队长兼教育长冯达飞在北边正屋的东西房间内居住和办公。警卫员住在一进大门的后进东边厢房内,正对大门的西侧南边的屋子是当年周子昆夫人何子友的产房。当年,厨房还兼作武器库用,室内有藏人坑,墙壁上有跑反洞等遗迹。叶挺军长、项英副军长和袁国平主任等常来教导总队作抗日形势和任务的报告。1939年春周恩来视察云岭新四军军部时在此召开过干部会议,并在此晏请国际友人史沫特莱。1990年,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将其征收,进行日常管理和全面维修。
教导总队又称皖南抗大, 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迁驻江西南昌时,新四军教导队随之成立,1938年4月4日军部进驻皖南岩寺,教导队扩建为教导营。1938年9月经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在教导营的基础上又扩建为新四军教导总队。1938年10月进驻泾县中村董村,及中村河两岸的各大祠堂内。
为了加强新四军军事建设,成立了以周子昆为主任的军事教育委员会,以军事理论和实战经验相结合,编写军事教材,指导部队开展军事训练、执行战斗任务,提高指战员的军事素质。新四军的干部教育分脱产和在职两种方式进行,脱产学习的任由教导队负责,军教导总队培养连以上干部,支队教导队培养连以下干部,在职干部教育分高、中、初三级进行。军教导总队长由军副参谋长周子昆担任,下设训练、队列、政治处。
教导总队的教学方法注重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根据不同对象区别对待,总的要求是突出重点,贯彻少而精的原则。政治课程设置:军事队设“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史”两门主课,政治队加一门“政治经济学”。政治人和文化程度较高的军事队,还开设“哲学”课和“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国际问题”“民运工作”、“敌军工作”等专题讲座。军事教育主要教材:“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兵器学”、“筑城学”、“地形学”等。军事教育的一部分时间用于操练和演习。军事队以军事课程为主,军事与政治教育为7:3;政治部以政治课程为主,军事与政治教育为3:7。每周一至周五上课,周六上午会操或演习。
教导总队学员除一部分来自新四军各支队的军政干部,大多是来自江南各沦陷区(如上海、镇江、杭州、温州、宁波等地)的抗日爱国青年,还有少数来自东南亚各国的爱国华侨青年,学员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教导总队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队训,“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为宗旨,总计办了6期。1939年4月举办的第3期曾设13个分队,学员有1200多人,新四军教导总队三年中为新四军培养了大批军政人才。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