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坟墓里爬出来的铁人——项英 |
2008-06-16 15:48:16 |
|
作者:本站 |
浏览次数: |
|
|
|
|
重任。1937年12月,项英参与党中央关于新四军编组原则的确定后,到达武汉按照党中央的意图和长江局的意见,代表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当局谈判。在坚持共产党对新四军的绝对领导、国民党不得插手干部配备的前提下,就新四军的编组达成协议。1938年春,他和陈毅等分赴各游击区,传达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战及部队整编的指示,动员红军游击队下山集中改编,开赴前线。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分散在南方8省14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编成4个支队,共10300余人,分别在皖南、皖中集结,完成改编为新四军的历史使命。后来陈毅同志在谈到这段历史时指出:“项副军长以其历史地位在全党的威信,使南方八省游击队造成铁的力量。以后跟叶军长合作,使改编成功,这是本军成立的关键。”
完成组建新四军的任务后,项英随新四军军部进抵皖南不久,就建议派先遣支队去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先遣队出动后,第一、二、四支队也相继出动,取得蒋家河口、韦岗等初战的胜利。同年11月,他根据中央指示,派张云逸参谋长赴江北、加强抗日斗争的领导。1939年,项英不仅参与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方针的制定,还认真组织贯彻。在皖中,组建了江北指挥部,组建第五支队,负责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先后派军部特务营、第四团第一营和第五团第三营赴江北,增强了江北部队的骨干力量。在苏南,成立了江南指挥部,当“江抗”西撤后,立即派何克希等同志东返主持,后又派谭震林同志任“江抗”东路指挥部司令兼政治委员,命令六团和四团和管文蔚各一部,从扬中北渡长江,为陈毅、粟裕同志随后率江南主力北渡开辟苏北作了准备。在皖南,进行了坚持抗战阵地的激烈斗争,取得了五次繁昌保卫战和1940年4月、10月两次反“扫荡”的胜利。在三年期间,新四军共歼敌九万余人,部队也发展到近十万人。在严酷的环境中,项英仍十分重视部队的教育训练和干部队伍建设,强调要做好政治思想工作,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举办教导总队,大力培养干部,努力提高军政素质。他的《新阶段中我们江南抗战的任务》、《一年来作战的经验与本军建军工作》等文章,是新四军建军和政治工作史上的重要文献。
在新四军时期,项英还十分重视东南地区党的工作。他指导各地党组织,以抗战初期新四军在各地建立的办事处、通讯处作掩护联络失掉关系的党员,发展新党员,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新四军军部驻扎云岭期间,项英于1939年7月16日在云岭石头尖村主持召开了中共新四军第一次党代会。这次会议是新四军自1937年10月组建到1947年1月番号撤销的十年中,新四军召开的唯一的一次党代会。这是作为中共中央东南局书记、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书记的项英,在领导新四军工作中的一个特别重要的贡献。在项英的领导下,1940年底中共中央东南局管辖的党组织扩大到浙江、福建、皖南、苏南、赣东北等地,党员共约5万名。这些党组织和党员带领群众,为开展当地革命斗争做出了重要贡献。1941年4月30日,刘少奇同志在华中局讨论东南地区党的工作时,曾经指出:“东南党的工作,抗战以来一般说来是有很大成绩的。”
1938年12月,上海英文《大美晚报》记者贝尔墩在云岭新四军军部采访时,谈他对项英的印象时说:“他有时跟活的《共产党宣言》一样和你谈话,过会又用中国式的殷勤款待你。”贝尔墩称项英是“新四军的灵魂”,认为“史沫特莱说项英是个铁人,我觉得很对。”
勿庸讳言,1941年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皖南事变”时,因项英同志对中央的方针理解不够,对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原则认识不足,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警惕性不够,在顽军进攻时处置失当,对新四军皖南部队遭受损失负有责任。项英在突围中不幸遭叛徒杀害,年仅43岁。
虽然项英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六十多年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