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老区
和田枣成长记(组图)
2023-11-15 08:35:20
来源:新疆日报
作者:白之羽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一颗和田枣可以多吸引人?

  在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与歌舞表演、美景美物相映衬,和田红枣引来诸多中外游人的目光,成了北京“扶贫馆”里的明星产品。

  一颗和田枣如何走到今天?

  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走到世园会,从农民自家食用到市场热捧再到面临价格“过山车”,和田红枣背后是农民的富足与纠结、产业的思考与探索。

  在新疆和田,记者走进红枣地和红枣生产加工企业,看到了一颗枣的成长故事。

  在田间地头

  一颗红枣是农民的致富果

  见到李德振的时候,他正顶着大太阳,在地里打理枣树。红枣种植没什么巧办法,只能靠人工一点一点来。

  李德振是和田地区洛浦县拜什托格拉克乡伊斯勒克墩村的村民,1992年从河南老家搬来和田后,一直靠着土地谋生。在他的回忆里,村里之前就有红枣树,不过大多是房前屋后种一些,没人来买,大部分枣都是自家吃或者送给亲戚朋友。“如果还有多的,就用麻袋装上运到巴扎(集市)去卖,那会儿只能卖到一公斤两块钱。赚不到钱,大家也没什么种枣的热情。”

  不过,由于特殊的生长条件,和田枣的优质品质慢慢得到了市场认可。李德振发现,2000年之后,开始有人来村里收枣了。“那会儿的收购价是一公斤五块钱,算下来比种洋葱多赚不少钱。”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几年时间,和田枣一下子火了起来。“2004年开始,外地的枣贩子来村里收枣,都是提前一年交好定金,来年直接把车开到地头去过秤。”李德振说,等到2008年、2009年,湿枣一公斤25元的收购价几乎让整个村子都富了起来,家家盖了新房、户户买了汽车。

  对那个被称作和田枣“黄金年代”的时期,李德振记忆犹新,也带着满眼的笑。

  在工厂车间

  一颗红枣是企业的新名片

  就在伊斯勒克墩村的枣农们为一年高过一年的红枣价格欢欣鼓舞的同时,在和田地区的另一个方向,红枣正从地头收获到车间,经过加工后包装成商品,以一种更成熟的形态走向市场。

  由于不在生产旺季,加上是周末的休息时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昆玉市和田昆仑山枣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只有十来名工人在清理厂房、维护设备。公司副总经理刘文强介绍说,自动化生产线在红枣的收获季几乎停不下来,经过粗选、洗果、拣选、干燥、分级等多个环节,地里的红枣成了包装精美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海外。

  作为一家拥有20万亩红枣生产基地、每年红枣加工能力5万吨、在2016年登陆新三板的上市公司,昆仑山枣业公司的成立初衷,却只是帮当地的红枣找个销路。

  也是在2000年前后,在农业专家的建议下,当地开始大规模布局红枣种植。红枣产量上来得很快,但销售却成了问题。于是,昆仑山枣业公司成立,想方设法帮着群众卖枣。

  怎么才能让红枣得到市场认可呢?

  没有品牌就试创品牌,和田贡枣、和田仙枣、和田圣枣……一个个品牌名称败下阵来,但却升起了和田玉枣这个有着和田最显著标识的品牌;

  没有包装就请人设计,去内地其他红枣生产企业取经、认真商量和田的最典型符号,在与设计公司反复沟通后有了今天的经典包装;

  没有市场就艰难开拓,从一线城市的赠送试吃开始,从最初的一吨小订单开始,从没钱打广告到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营销宣传,和田玉枣终于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2006年,昆仑山枣业公司开始统一收购红枣,不愁卖的和田玉枣打通了线上线下,走向了疆外海外。

  在价格低谷

  一颗红枣是和田新目标

  如果红枣的价格一直如同2010年前后一般,那和田枣农和红枣生产加工企业的致富故事还会一直写下去。可市场的变动,往往并不遂人愿。

  2015年,李德振突然发现,枣贩子不愿意交定金了,收枣的时候也开始挑挑拣拣,“红枣一下子就不好卖了。”而在公司这边情况也是类似,虽然红枣还是要按照约定收上来,但产品却没有往年那样容易卖。“一方面是红枣产量太大、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市场对红枣品质的需求不断提高,一些枣农多年来求量不求质的种植方式造成了不良影响。”刘文强说。

  于是在2015年这个时点,红枣的价格开始下行,红枣的经营开始调整。

  在加工端,延伸产业链成了不错的选择。2015年,昆仑山枣业公司旗下的新疆昆玉酵素有限公司成立,通过将红枣加工成酵素产品,能够消耗掉过量供应的红枣初级产品,同时也能进一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在销售端,品牌经营的思路正深入人心。2018年6月,伊斯勒克墩村支青红枣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作为合作社负责人,李德振告诉记者,一方面,合作社可以与外地枣贩子签订统一收购合同,价格较枣农零散售卖高;另一方面,合作社创设的“支青”品牌红枣,也在去年的红枣收获季赢得了市场的好评。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达西村:“红色引擎”强村富民
·下一篇:无
无相关新闻
新疆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疆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新疆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疆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