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讲解员给游客讲解屯垦戍边历史。该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新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列内容的国家二级博物馆。王梓林摄
俯瞰石河子市城区景观,广场前为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6月20日无人机摄)。周鹏摄
6月27日10时,坐落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的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开馆,已在门口等候的兵团第八师一三四团23连26名党员和观众一起入馆参观。
馆内人潮涌动,却格外有序。观众怀着崇敬之情,凝神参观、专注听讲,接受兵团精神洗礼,汲取奋斗力量。
用炮弹壳制成的大号坎土曼、新中国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茂芳开过的拖拉机、有着296块补丁的军大衣……每一张泛黄的老照片、每一件珍贵的文物,都记录着兵团先辈的峥嵘岁月,一个个动人的军垦故事播撒着红色种子。
2022年7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会见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时强调,兵团人铸就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用好这些宝贵财富。
“当时平均每天开荒都在12个小时以上,劳动强度大、营养跟不上,不少人得了夜盲症,每个班就把蔬菜省下来给一个人,保证下班后他能带着大家找到回家的路。”在《一双眼》雕塑前,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宣教科副科长顾晨叶向观众介绍,总书记曾在这座雕塑前驻足,详细了解这段军垦故事。
“我来过很多次博物馆,每一次都深受震撼,心灵再次得到洗礼升华。”一三四团23连党支部书记朱宏波眼含热泪说,兵团精神是新一代兵团人干事创业的不竭动力。
无数观众和朱宏波有着同样的感受。“老兵们说:报告司令员,我们是一野二军五师十五团战士,我们胜利完成了垦荒戍边任务。你要求我们扎根边疆,世代建设边疆,我们做到了!”在沙海老兵主题展陈前,伴随着讲解员动情讲解,大家不禁眼眶湿润。“讲得太好了!”一名观众忍不住赞道。
今年以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每天都处在接待饱和状态,日均观众量5000人次以上,5月、6月两次单日突破6000人次,达到历史新高。
“每天开馆时间延长1小时,中午不休息,同时充实了讲解员队伍。”顾晨叶告诉记者,一年来,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工作人员牢记总书记嘱托,致力于讲好红色故事,深度挖掘《一双眼》雕塑、艾青的诗《年轻的城》等展品背后的故事,让历史有血有肉,与观众融情共鸣。
兵团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开花结果,引领一代一代兵团人像沙漠胡杨把根深深地扎下去。
6月28日12时,烈日炎炎,在兵团第八师石河子总场泉水地5连的棉田里,5连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康亚龙正和请来的农业专家探讨田间管理。这位“90后”大学生连队干部皮肤黝黑、眼神明亮。去年总书记会见兵团老中青三代建设者代表时,他就在现场。
“每次想起当时的情景,我都心潮澎湃。”康亚龙说,当时他挺直腰板、声音洪亮,向总书记展示出新一代兵团人的精气神。一年来,他更加充满信心和干劲。
“去年以来,连‘两委’致力于组建棉花合作社,推广种植优质棉。”康亚龙说,兵团种植棉花产量已达到“天花板”,要从质量上谋求新突破,让职工增收致富,建设美好家园。
同样在现场见到总书记的杨建立也更加满怀豪情干事创业,他是新疆天富伟业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杨建立告诉记者,公司服务石河子市的电、水、气、热等领域,围绕如何做好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感,他们正致力于低碳绿色产业发展,守护绿水青山。
“‘兵一代’开拓进取、‘兵二代’承上启下、‘兵三代’继往开来。”杨建立说,他是一名“兵二代”,他的子女也留在了新疆、留在了兵团。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每天爆满的观众,不仅来自周边,还来自南北疆和全国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