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世恩(1915~1995年),河北怀安人,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地质系学习。193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前后,历任玉门油矿军事总代表,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局长,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副部长兼大庆油田会战指挥部总指挥、华北石油勘探会战指挥部指挥,石油工业部主要负责人、党委书记,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江汉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燃料化学工业部主要负责人,石油化学工业部部长、党的核心小组组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同时兼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委员会副主任、党组第二书记,国务委员兼石油工业部部长等职务。是中共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他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工业战线杰出的领导人、新中国石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卓越的开拓者之一,他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心系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先后多次来新疆考察调研,为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决策。
发现克拉玛依油田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石油工业掀开了崭新的历史篇章,1950年9月,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新疆正式成立,开始恢复和发展新疆油矿生产。
1951年5月,中苏石油股份公司在位于新疆独山子历经百年的第一口油井旧址重新开钻,并在当地进行石油开采和炼制。石油勘探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准噶尔盆地部分地区和塔里木盆地边缘,但没有取得重大成果。1954年至1955年期间,地质师张恺及苏联专家组成的地质调查队在“克拉玛依—乌尔禾”的广大区块进行石油普查,调查队一致认为该区块含油远景很好。时任西北石油管理局局长的康世恩听取了他们的汇报,指示在油苗丰富的黑油山进行钻探。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一号井喷出工业油流,从此,这片“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戈壁荒滩,诞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1955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刊发《新疆石油公司黑油山油田第一口探井出油》的消息,将这一喜讯告知全国人民。
1956年春节前夕,康世恩带领石油工业部代表团从苏联考察学习归来。2月下旬,作为石油工业部负责人之一,康世恩就西北地区石油勘探情况向毛主席作汇报,并报告新疆克拉玛依黑油山1号井已出油,正在继续勘探。毛主席听后高兴地说:美国人讲中国地质老,没有石油,看起来起码新疆、甘肃这些地方是有的!也就是在这次汇报会上,毛主席根据找油都在戈壁、荒滩的实际,深刻地指出:“搞石油艰苦啊!看来发展石油工业还得革命加拼命。”后来,这个指示成为石油工业的重要指导思想。
1956年4月,康世恩率领工作组和苏联专家组到“克拉玛依—乌尔禾”一带进行实地考察,充分听取了关于克拉玛依含油远景和勘探部署的各方面意见,果断地采取“撒大网、捞大鱼”的勘探方针,在克拉玛依到乌尔禾长160千米、宽30千米的范围内,部署10条钻探剖面,配合地震勘探,整体解剖,扩大勘探面积,很快掌握相当的石油地质储量数据。
1956年5月11日,新华社发布消息:新疆准噶尔盆地克拉玛依地区,已经证实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大油田。1956年9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支援克拉玛依和柴达木油田的社论,全国掀起了支援克拉玛依油田开发建设的热潮。毛主席看了《人民日报》报道后,打电话给石油工业部表示祝贺。
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是新中国石油工业的第一个巨大突破。1956年国庆节,在首都北京的游行队伍中,一辆标有“1956年发现的大油田克拉玛依”标牌的彩车在天安门广场缓缓驶过。从此,克拉玛依以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身份享誉海内外。
提振信心 击碎悲观论调
1959年,克拉玛依油田开始出现了“两降一升”(地层压力下降、产量下降、油气比升高)的被动局面。1960年7月15日,石油工业部就此问题召开会议。会上,康世恩指出,对“两降一升”的问题要正视,但不要惊慌失措,要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对有人发出的“克拉玛依油田从此一蹶不振了,油田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了”等悲观论调,康世恩从专业角度有理有据地予以纠正。
为了从根本上扭转局面,康世恩多次指示,要立足把油层搞清楚,科学组织好地质和地球物理人员力量,加强对克拉玛依油田的地质、地球物理研究。他还提出油田要充分利用已钻油井资料进行油层对比,开展综合研究。
根据康世恩的指示,从1961年开始,克拉玛依油田集中了全油田80多名地质技术干部成立油田地质研究大队进行调查研究,重新认识油田;并在油田内部先后钻了124口检查井和资料井,查清油田出现被动情况的原因,重新核实油田面积和储量,为油田生产的全面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在康世恩指导下,按照制定出的调整方案,1965年克拉玛依油田原油产量恢复到93万吨,1966年达到114.7万吨,实现了稳产100万吨的调整目标。稳产高产的原油产量,提振了信心,稳定了人心,也彻底击碎了那些悲观论调。
心系塔里木 造福南疆人民
20世纪50年代,康世恩在关注准噶尔盆地勘探的同时,也把目光投向了塔里木盆地。他提出“塔里木盆地也要积极进行工作,为以后大规模开发创造条件”。他认为库车、喀什等地储油丰富,应当大力勘探,并派出队伍在塔里木盆地进行地质普查和钻探工作。1958年依奇克里克油田的发现,实现了塔里木盆地勘探的首次重大突破。期间,新疆石油管理局505重磁力队9次成功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沙漠,完成39条剖面的导线测量及重磁力普查,康世恩亲手将一面绣有“勇敢的石油工作者”的锦旗授予505队。
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掀起工业新高潮及建设战略后方的方针,石油工业部决定将新疆石油勘探的重心转向南疆。10月10日,康世恩指示,南疆的石油勘探部署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解决南疆用油和寻找战备石油基地上。1975年10月,主持石油化学工业部工作的康世恩在听取了关于南疆勘探意见的汇报后指示:塔里木是个大油区,要扎扎实实地搞勘探。他同意把勘探重点转移到盆地西南斜坡地区的叶城、皮山、和田一带,要求在两三年内有所突破。在康世恩的关心指导下,1977年5月17日,柯参1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发现了柯克亚油田。
1983年8月至9月,时任国务委员的康世恩来到新疆调研西部地区油田的勘探开发情况。在视察柯克亚油田之后,沿途调研叶城、和田、皮山、泽普、英吉沙、喀什等县市,访问农牧民,详细了解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亲身感受到南疆群众对解决燃料、化肥等产品的迫切期望。经过调查研究,康世恩认为,在资源可靠的情况下,尽快开发柯克亚油田和建设一批民生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