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人物
汪小川:抗战时期党在新疆新闻战线的建设者
2023-11-13 21:34:26
来源:《今日新疆》杂志社
作者:宋洁云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汪小川,1913年出生于安徽省岳西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参加游击队。1932年2月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随红四方面军在鄂豫皖苏区、川陕根据地等开展革命工作,参加了长征,1936年随西路军西渡黄河,先后任西路军政治部宣传干事、红30军宣传部部长,1937年5月随西路军左支队余部到达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1938年初,因统战工作需要,汪小川受党的委派,化名汪哮春,任新疆日报社副社长,开始负责党在新疆的宣传工作。

    争取资源改善办报条件

    《新疆日报》的前身可追溯到1915年10月创刊的《新疆公报》,1918年8月改版为《天山报》,1929年又改名为《天山日报》。1935年11月,《天山日报》改名为《新疆日报》。

    当时,新疆的新闻事业十分落后。《新疆日报》的内容由边防督办盛世才把控,编辑出版很不正常,按规定每周6期的出版量无法保证,每期印刷3000-5000张,也不一定能发出去,根本无新闻性可言。

    汪小川来到新疆日报社任副社长时,时任社长赵实(化名王宝乾),是1935年从苏联派来新疆帮助工作的联共党员。汪小川到报社后,党组织又先后派李宗林、王宪唐、王谟、李何、马殊、陈清源、郭春则、白大方等人到新疆日报社工作。从此,共产党员成为新疆日报的主要编辑力量。

    在汪小川等中共党人看来,改善办报基础设施成为当务之急。当时的办报条件极为艰苦,新疆日报社在迪化城东一个小巷子里,大门正对着师范学校。大门里窄窄的通道左边是两栋5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长方形房子,前屋是生产部和发行科,后屋是编辑部和总务科,20多个编辑、记者挤在几张桌子上工作,通道右边有一排土平房,是社长、副社长办公室、校对科、制版科和印报车间。印报设备破旧不堪,只有一台对开平印机和手摇铸字机。对开平印机需用小柴油机带动,柴油机经常出故障,只好用人力摇。手摇铸字机的汉字模陈旧不堪,字号残缺不全。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社长赵实向盛世才建议修建新房舍,采用新设备,盛世才只是口头表示同意。

    1938年5月,汪小川用化名汪哮春在武汉《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建设中的新新疆》的长篇通讯,从“新疆的政治状况”和“新疆的建设事业”两个方面介绍了“六大政策”在新疆实施所取得的成果,表明支持“六大政策”。报道在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盛世才看到这篇文章后,开始积极支持报社的工作,迅速批款在西大桥边为报社修建新房舍,购置新机器。在疆中共党人为修建新房舍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编辑长李宗林一到任就到工地上坐镇指挥,大大加快了施工的进度。只用了几个月时间,主要厂房和生活用房就基本建成。

    1938年秋,全国新闻界知名人士萨空了来到迪化并担任新疆日报社副社长。他上任以后立即就去内地和香港购买印刷设备,物色亟需的技术人才。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于1939年秋,日报社从内地和香港买来一批印刷器材,还聘请来一批技术人员,报社的面貌为之一新。

    大力革新创建阵地

    汪小川等中共党人来到《新疆日报》工作后,进行了包括宣传方向、编排技术等一系列的革新,并加强了编辑队伍建设。《新疆日报》原有塔城、伊犁、阿山(今阿勒泰)、喀什四个分社。1939年,中共党人在阿克苏、和田增设了两个分社,这样就更有利于我们在天山南北大力宣传抗日救国。在中共党人的努力下,《新疆日报》从内容和形式上极大提高了质量,成为当时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报纸。

    1939年秋天,周恩来去苏联途经迪化,在南梁招待所会见了汪小川,汪小川向周恩来汇报了报社的工作情况,周恩来明确指示:要把报纸当作我们党在新疆地区的一个新闻阵地,一定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定要团结各民族人民,团结一切进步力量,发展进步势力,打击顽固势力,坚持抗战到最后胜利。

    汪小川等中共党人认真贯彻周恩来“要把报纸当作我们党在新疆地区的一个新闻阵地”的指示,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报纸头版每日特别突出报道抗战期间前线的消息,不但转载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等著作,还刊登了中共中央的命令通电和关于抗日根据地的各种报道、通讯。一篇篇鼓舞士气、振奋人心的社论和短评,对当时国内抗战局势作了全面细致分析,介绍了八路军的战斗业绩,大力宣传了进步思想,帮助新疆各族群众深入了解抗日战争的情况,广泛发动了各族群众积极支援抗战。

    在《新疆日报》的大力宣传下,为抗日前线募捐金银、寒衣、防毒面具,给前线将士写慰问信等运动在新疆各社会团体的带领下纷纷兴起,拯救国家危亡的使命渗透在每一位普通百姓的血液里。1938年至1939年间,几乎每期报纸都有关于募捐的稿件。报纸还开辟了‘红匾’栏目,专门用来公布捐款人士的姓名。

    这一时期,杜重远、沈雁冰(茅盾)、张仲实等许多来到新疆的知名学者和进步人士都为《新疆日报》写过稿。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合作,齐心协力,在短短的两三年内使新疆的文化建设有了巨大的变化,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

    从1938年到1942年的4年多时间里,《新疆日报》号召新疆各民族团结一致抵抗外侮,在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面走在国内前列,宣传引导新疆各族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这段时间的《新疆日报》,始终洋溢着革命气氛,营造了强烈的爱国氛围,为各族群众所喜爱,是被读者称为“《新华日报》姊妹版”的进步报纸;发行量大大增加,达到2万份左右,其中1.5万份为疆内订阅,其余为国际和内地省区订阅。当时,一张报纸人们争相传看,为大家诵读也成为一种风尚。

    积极团结进步青年

    汪小川等中共党人把各民族职工,特别是进步青年知识分子和技术骨干团结在自己周围,共同办好《新疆日报》。当时报社共有职工80余人,采编人员近30人,有汉族,也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汪小川和其他中共党人根据上级党组织的指示精神,积极团结报社的大多数同志,同他们一道工作、生活和学习。

    采编人员中有些年轻的编辑记者,如李泰玉、邵家署等都是留苏学生。汪小川等中共党人主动同这些青年交朋友,团结教育他们。在传授新闻宣传和编版技术的同时,汪小川等人还把他们能够看到的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文章讲话,传给这些青年阅读学习,有时还组织他们开座谈会,用自己的思想行动去影响他们,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启发思想。这些青年看到汪小川等中共党人住在狭窄的宿舍里,不分昼夜地工作和学习,真正为新疆的新闻事业献身,他们在这样的朝夕相处中深受感染,逐渐开始接受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并积极努力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新疆日报社工作过的进步青年回忆说:“那时,在报社工作的来自延安的同志虽未公开宣布自己是中共党员,但与他们朝夕相处在一起工作的人,从他们的言行举止,从他们编写的稿件中,都能感觉出来他们与常人不同。他们以自己的言行、思想、观点、强烈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们。”“他们的教育使我们坚定了共产主义一定要在中国取得胜利的信念”。1942年下半年,在疆中共党人被盛世才软禁以后,在报社工作的进步青年继续在报纸上宣传抗战,发表进步文章。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胡青山:伊吾保卫战中的全国战斗英雄
·下一篇:无
无相关新闻
新疆红色文化旅游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新疆红色文化旅游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新疆红色文化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新疆红色文化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