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红色是安徽金寨最厚重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道路上最亮丽的名片。
金寨县地处大别山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革命战争年代,先后组建12支主力红军,10万儿女参军参战,诞生59位开国将军,革命红旗28年不倒;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舍小家、为大家,在史淠河上游修建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10万亩良田悉数淹没,10万人民举家迁移,3座重镇永沉水底;崛起奋进的新时代,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的重要指示,持续践行“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用红色精神焕发乡村振兴发展的磅礴力量。
红色阵地就在身边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金寨时专门提到的《少年漂泊者》,这部作品借主人公汪中写给进步文学家维嘉的信,揭露社会黑暗,指引革命道路……”在白塔畈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蒋光慈展馆,志愿者热心地讲解着。
“带孩子来参加书法公益课堂,顺便就可以参观,孩子对这些故事很感兴趣。”市民曹女士高兴地说。
同行的孩子自豪地插话:“叔叔,蒋先生是我们老乡呢。我家就住在光慈大道上……”
据统计,金寨县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设,共建设这样的红色文化场所255个,实现乡村全域覆盖。
这些场所按照有活动阵地、有红色书籍、有志愿队伍、有红色活动、有红色展示、有红色宣传“六有”标准,建设红色文化室、红色文化广场、红色文化长廊,组建红色宣讲员队伍,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参与活动。
在红色文化室,设置红色书籍专柜,制作红色书籍清单,上架一定数量的金寨本土红色书籍,方便群众学习阅览。
在红色文化长廊,集中展示红色历史、红色故事、红色人物、红色警语警句、本地红色遗址资源等,把红色文化元素和绿色生态乡村相融合,促进红色基因融入百姓生活圈。
在红色文化广场,新乡贤、“乡村名嘴”带领群众开展红歌传唱、红色经典诵读,组织群众自编自演红色戏剧小品、地方戏曲,利用户外大屏建立红色影院播放红色电影、红色纪录片,丰富活跃乡村文化生活。
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农家小院,一支支“不走”的红色基因传承志愿服务队伍,举办红色故事会、红色宣讲会,组织群众参观红色遗址、祭扫烈士墓、帮扶烈军属,开展网上祭英烈、网上升国旗等活动,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
红色文化浸润心灵
“咱可向总书记拍着胸脯保证过,不怕年纪大,就怕志气短,躺着吃福利,这事我不干!”花石乡大湾村村民陈泽申坚定而自信地说。如今的陈老汉不再是过去的“苦憨憨”,满眼都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花石乡布展原安徽省工委驻地旧址,新建革命文物展陈 1500 平方米,打造追梦路上的大湾村展馆、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址等红色教育基地,用红色文化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梅山镇红军广场,一位白发苍苍的志愿者,他叫何运川,是一名5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虽然80多岁了,但他不顾年老体弱,多年来一直坚持义务讲解红色家风、红色革命史,志愿服务280多小时,让群众在“看、读、听、忆”中接受红色教育洗礼,受到安徽电视台等众多媒体采访报道。
金寨二中11岁的女孩詹柯怡,她是开国将军詹大南的后代,从小受红色家风熏陶,担任学校红色课堂义务“小讲师”,向同学们讲述金寨红色传奇,利用节假日到红色景点当义务导游,用红色故事感染身边更多的人,成为金寨红色少年的典范,入选全国新时代好少年。
山山岭岭埋忠骨,红色精神励后人。在金寨,红色基因已然渗进血脉、浸入心扉。
红色文化浸润的老区人民,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讲奉献、争先进、创一流,着力打造乡村振兴“金寨样板”。2022年,金寨入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红色旅游富裕乡村
“你焐干了荒凉的草地,让星火燎原蓝天;你弃甲归田,伴山花烂漫……”一曲《老班长的故事》让槐树湾乡老红军李开文故居等红色教育基地备受游客青睐。
“李开文同志在革命战争中历经枪林弹雨,双耳震聋,过草地时用体温焐干柴草,每天第一个升起炊烟;担任中央特灶班班长烧制的红烧肉技法独特,得到毛主席的夸赞;建国后弃甲归田回到故乡,业余时间传承红烧肉烧制技艺,造福乡邻。他一辈子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楷模。”一位外地游客感动地说。
类似的红色旅游,发生在金寨县很多乡村。
梅山镇红二十五军军政机构旧址、革命烈士陵园、县革命博物馆,花石乡大湾村4个景区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各地旅行团纷至沓来。
古碑镇七邻村关帝庙、黄集村黄氏祠等红色文物保护单位,白塔畈镇光慈老街、光慈小学等红色旧址,经常有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