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园





多媒体活动室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四都镇始终牢牢把握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着力点,以“红土铸魂”行动为重要抓手,实施乡村文化会客厅“1+N”建设行动,依托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红都村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开拓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富民和乡村振兴等为一体的“文化会客厅”。
紧扣“红色”主线,乡村文化会客厅建设全面过硬
作为四都镇“乡村文化会客厅”培育村,红都村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是革命基点村,第一批被列入“福建省中央红军村”。1930年至1934年间,红军的许多重要机构先后迁驻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张鼎丞、谭震林等曾在这里进行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活动。在这块红色土地上,建有红军首次入闽纪念馆,现存有省级文保单位2处:毛泽东旧居—协和店和刘少奇旧居(中共福建省委、汀西县委旧址)—世昌公祠;县级文保单位2处:中央红色交通线四都红色交通站旧址和中华苏维埃第一纪念碑—牺牲烈士纪念碑,以及福建军区后方总医院、闽西工农银行旧址(谭震林旧居)—景礼公祠、抵荫坪无名烈士墓、唐义贞烈士陈列室及就义地等一批红色旧址红色遗存,素有“红色之都”的美誉。
以红军首次入闽纪念馆作为红都村乡村文化会客厅主体,纪念馆周边的“三红”产业基地、迎客茶寮、红军桥、四都革命史长河、胜利广场等一批红色载体作为乡村文化会客厅配套设施。同时,结合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培训将红军首次入闽纪念馆打造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研学旅行教育的窗口和基地。漫步于纪念馆内,每一件翔实文物资料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张生动历史照片都承载着光辉的历史,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深刻体会到红色文化的魅力。
紧扣“文旅+”,乡村文化会客厅绽放异彩
红都村旅游资源丰富,村中有国家级3A级旅游景区红军入闽第一站·长汀红军园景区。同时,该村先后获评福建省生态村、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市级文明村、市级平安村。近年来,红都村紧紧围绕文旅融合抓产业振兴,深挖“红、古、绿”三色文化资源,联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充分发挥汀江源头生态优势,以生态底色融入红色文化,结合四都“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地现状,利用绿色资源优势,开发林药、林菌、林花等“林下旅游+”模式;依托周边归龙山自然保护区、同仁兰花基地等文化元素建设制香、剪纸、兰花扇面等文创手工体验区,将红都村打造成集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培训、农耕文化体验、休闲康养于一体的乡村文化会客厅,初步形成“红色+绿色+党建+研学+休闲”的发展格局,为四都乡村振兴发展赋能。今年以来,累计到景区参观学习人数达3万人次,接待县内外各级党组织及研学团队120批次。
紧扣“治理善”,乡村文化会客厅功能齐全
积极为民办事解难题,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便民服务。一方面红都村经常性组织干部入户走访,依托乡村文化会客厅为主体,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并在乡村文化会客厅阶段性开展“听民情、解民忧”、“倾听民生”等村民议事活动,通过面对面的形式广泛征集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为切实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打造干净整洁、美丽宜居的乡村风貌,对村中部分垃圾池进行优化改造、购买统一垃圾桶,方便群众倾倒垃圾,每周组织2次村两委干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对村庄进行清扫整理,通过带头示范,持续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同时,邀请民间演艺能人,推出一系列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今年以来,办好事实事80余件,投入资金180余万元,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困难学生40余人,为村级经营主体服务90余次,开展文艺活动8次,切实将实事好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