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产业振兴
王慧军:“六小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组图)
2023-12-22 10:50:18
来源:中国农村科技
作者:张静、丁双贵、刘俊兴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王慧军和上辛庄村农民谈论杂粮种植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成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体现了我党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在农村的全面展开,并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各地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乡村振兴发展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科技特派员王慧军的成长经历从未离开过农业,从插队知青、生产队长到河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再到河北省农林科学院院长,他始终坚持运用自己的农业知识服务“三农”。

    退休后,王慧军又作为国家级科技特派员被河北省科学技术厅选派到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南山区,进行科技引领和技术帮扶,继续为乡村振兴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南山区地处太行山余脉与燕山山脉交会处,属于深山区,全区面积1020平方公里,但耕地仅有5000多亩,人均耕地面积更是不足0.18亩。这里长期处于闭塞、落后的状态,人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日子,当地经济建设也明显滞后于周边地区。

    南山区紧邻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林多地少,森林覆盖率达百分之83,是雄安新区的主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张家口、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生态优先、产业规模发展相对受限的山区,该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呢?

    一是深入调研,寻找南山区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宝、谋事之基、成事之道。王慧军和同事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踏遍了南山区每一寸土地,详细了解了各个片区的产业发展情况。

    经过了解,他们发现当地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产业既然难以形成较大规模,那就缩小规模做特、做精,形成优势“六小产业”。

    “六小产业”实行避开“大”、发展“小”的经济发展模式,王慧军对此解释道:“过去我们做农业,大家都集中在生产领域,把‘小’搞‘大’、搞‘多’,我们经验很丰富,但实际的市场经济不是‘多’,不是‘大’,而是品种、品质、品牌、标准化生产,是企业把握好标准,农户负责生产,生产出标准化的东西,所以我们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按照‘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思路,主打‘六小产业’的发展模式。”

王慧军查看南山区小杂粮标准化种植情况

    上辛庄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里整块的地面积都很小,面积最大的也不超过3亩。王慧军通过调研,觉得这里正是培育优质绿色杂粮的好地方。他通过与村委会、村民、农业公司三方共同研究,从品种的引进试验入手,开发、挖掘、利用当地优势的生态环境,争取开发出高品质的产品。

    2019年,王慧军团队开始试种小杂粮品种。他们从河北省农科院培育的70多个杂粮品种中筛选了十几个进行种植试验,经过专家团队的精心培育,20多亩小杂粮试种大获成功。小米、甜花生的颜色、口感、味道都非常好;黄豆做出的豆浆没有豆腥味,可以用来做豆奶;“冀酿3号”高粱秸秆短,抗风、抗旱、抗虫性好,都有产业化开发的价值。

    二是示范推广,因地制宜引领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王慧军团队筛选出适宜南山区种植的杂粮品种后,迫不及待地将新品种推荐给乡亲们,鼓励大家来年改种小杂粮作物,扩大种植规模。

    多年来,由于乡亲们沿袭传统种植方式,种植随意、管理粗放,生产意识淡薄,导致农作物产量低、效益差,挫伤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即使王慧军带领团队挨家挨户宣传推广,动员党员带头种植,可还是有许多村民对发展“小杂粮”产业不是很积极。

    在山区,耕地地块零散,一小片耕地也要涉及几十户,山区的耕地情况导致实现杂粮集中连片的规模种植需要协调的村民人数远超平原地区,工作难以推进。现状固然令人无奈,但经过认真调研,王慧军认识到要让这片土地真正实现全程的小型机械化,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真正实现标准化,必须先建立一个示范区。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经过充分调查论证,详细可行的实施方案很快被制定出来。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将示范园区建设列入拒马河上游河道整理项目,将生态治理与园区建设相结合,开展筑坝造地工程。示范园区建设的落地实施充分给予了当地村民对“小杂粮”产业转型的底气和信心。

    渐渐地,上辛庄村呈现出一幅这样的图景:村里百姓团结一心,开始整治千疮百孔、破烂不堪的旧河滩,挖河床、砌河堤、运土填筑,场面颇为壮观。平整的地块一天比一天多,经过20多天的奋战,昔日的河滩变成了百亩高标准农田。河北省农业科学院的优秀成果在这里进行种植示范,再推广到整个南山区。

    “小杂粮”产业的转型升级逐渐步入正轨,下一步,王慧军决定从根源上带领村民开展乡村文明建设,用先进的思想武装农民的头脑,发扬地区特色,让原本落后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繁荣,留住乡愁

    在上辛庄村,许多农民仍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自主创富意识淡薄。这引起了王慧军的深思,如何才能改变乡亲们落后的思想和观念?

    上辛庄村柏连涧口的凤山上存有两块明代的诗文碑刻:一块是明朝书法家米万春游历凤山,赋诗抒怀,在这里留下珍贵诗文的碑刻,碑面长期受风雨侵蚀,虽说有些风化脱落,但诗文线条纹路清晰可见;另一块是重修三官殿的石碑,碑文记载了600多年前先人的历史和立碑缘由。

    乡村振兴,要留得住乡愁。王慧军觉得这些书法艺术是上辛庄的魂和根,把它们挖掘出来,再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乡村文化,这种文化是凝聚乡村、激发村民奋进活力的精神内核。

    为了弄清楚村庄发展的历史细节,王慧军和村两委人员屡屡登门拜访村里的老人,想以诗文碑刻为基础,打造一个守正创新的凤山文化园。2021年,上辛庄村召开动员大会,倡导“家人治家”的新理念。大伙儿开始自发地对荒滩上的垃圾、猪圈、杂物进行大清理,积极推进文化园建设。大家有机械的出机械,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男女老少齐上阵,种花栽树、运石刻碑,场面如火如荼、热闹非凡,一座承载着上辛庄村文化底蕴和乡土情怀的文化园平地而起。

    文化园的建设以凤山为主体,山顶有诗文碑刻;山脚有五彩凤尾石;山涧的潺潺流水终年不息;河面中央屹立着一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号角石,昭示着人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河道两侧的植被和农田,在河水的滋润下生机盎然。文化园与科技园南北遥相呼应,构成两园比翼齐飞之势。

    用文化凝聚人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守正创新的乡土文化促进乡风文明。乡亲们的观念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改变,村风村貌有了新的提升。

王慧军和上辛庄村两委谋划凤山文化园建设

    精准施策,百花齐放

    随着生态环境治理和乡村文明工作的持续推进,上辛庄的“小杂粮”产业迅猛发展,通过小杂粮标准化示范、社会化服务以及培养小杂粮加工企业,上辛庄逐渐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新格局。农产品变成了商品、礼品,产值、效益倍增。小杂粮特色产业为乡村振兴夯实了根基,成为南山区小杂粮、小蜜蜂、小蘑菇、小药材、小干果、小加工“六小产业”做精、做强的标杆典型。

    有了“小杂粮”产业在前方攻坚克难、引领方向,其他“五小产业”也在南山区不断累积的经验的指引下跑出了发展加速度。

    在王慧军的建议下,南山区对南将石村200多年的野生麻核桃老树进行了保护和产业示范园建设,成立了文玩核桃研究所。王慧军还引导农户对核桃品种进行了改良,在全区推广种植文玩核桃18万株。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河北东盛新品发布会在石家庄举行五十余款新品发布(组图)
·下一篇:无
·走进猕猴桃园 助力兴农产业(组图)
·太康县优质强筋富硒小麦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富硒小麦“安岗村模式”是农业转型提质
·深入农村种植基地,助力家乡农业发展(组图)
·一线助农,身体力行(组图)
·产业链延伸提质,推动乡村振兴行进入“快车道”
·利辛县汝集镇:硕果满枝头 浅夏说丰年(组图)
·营里“臻选黑木耳”种植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组图)
·镇赉县希有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品简介(组图)
·小湾的春天
·苏巷镇:开展农业技能培训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组图)
乡村振兴云平台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乡村振兴云平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乡村振兴云平台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乡村振兴云平台”。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