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青年毛泽东大型艺术雕塑”建成于2009年12月26日,恰逢毛泽东诞辰116周年。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是当今国内最大的一座伟人纪念雕像。
雕像的头部通过表情刻画来展现一个在橘子洲头沉思的毛泽东,表现青年毛泽东的“心忧天下”;雕像的基座设计成毛泽东的肩膀,寓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缅怀历史,放眼未来。整个肩膀是一个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巨大山体,用来表现毛泽东的“胸怀大志”;山体里面设计为陈列室,通过高科技声、光、电等手段向后人展示一代伟人的风采。
5月底的橘子洲,郁郁橘子树已然结果。这座绵延十里、浮卧于湘江之中的秀美之洲,以盛产美橘而得名。不过,如今人们慕名而来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这座32米高的青年毛泽东雕塑,现在是橘子洲最雄伟、也是最有人气的景点。”张家界运通康辉国旅的导游张纯对记者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回首86年前,32岁的毛泽东被地方军阀通缉,被迫走上逃亡路。即将离开长沙之际,他站上橘子洲头,面对着滚滚湘江,心潮起伏难平。没有一兵一卒,却忧思天下的他,在此写下了壮怀激烈的名篇——《沁园春·长沙》。“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诗言志。青年毛泽东所要抒发的,既是个人的雄伟志向,也是年轻共产党的执着追求。
指点江山
橘子洲上的青年毛泽东大型雕塑建成于2009年12月26日,恰逢毛泽东诞辰116周年。雕塑高32米、长83米、宽41米,是当今国内最大的一座伟人纪念雕像。
“为什么要建这座毛主席塑像?因为大家一致认为,橘子洲最大的亮点就是毛主席。我们开发橘子洲,就必须做好毛主席文章。”谈及雕塑建设初衷,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郑伟透露,有人甚至还曾建议,要在橘子洲竖一个“大火炬”,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过,通过全国公开征集方案,最终定下了青年毛泽东的雕塑方案。
雕塑中的青年毛泽东,最引人注目之处,是那一头飘逸的长发。“标准像中的毛泽东,头发并没有这样扬起来。”雕塑创作者、广州美术学院院长黎明告诉记者,“但我认为,在寒秋的风雨中,头发扬起来更符合情境,同时,也更符合毛泽东的诗人气质。”
正是这个大胆的创意,使青年毛泽东塑像更具艺术个性。完成这件大型雕塑,黎明花了近3年时间。“创作过程中有过思想上的矛盾和困惑,也遇到过一些具体困难,但始终是在一种振奋的状态之中,诚惶诚恐,诚心诚意地创作,最终还是沿着我的理想之路走向完成。”黎明说,“当然,我也很清醒,现在之所以有很多人来看这个雕塑,主要还是毛泽东的魅力,而不是我黎明。我唯一感到庆幸的是,自己没有错过时代给我的这次机遇。”
黎明院长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1925年的毛泽东下巴上其实并没有痣,痣是1935年后才长出来的。“在做小稿时,我加了痣。而在做大稿时,把痣去掉了。结果,很多人就来问我,你什么时候把痣加上去?为了这颗痣,我还专门与毛泽东的儿媳邵华将军讨论过。她也认为,应该加上去。”黎明说,“大家发现,一加痣,雕塑立刻就活灵活现,让人一看就知道是毛主席了!”
这颗痣的故事现在已进入导游张纯的解说词。“毛主席在这里指点江山,这颗痣就是‘一点定江山’。”5月23日,她对15名来自上海的游客这样说道。
恰同学少年
雕塑中,毛泽东面朝东方。那是其母校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所在的方向。“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伫立橘子洲头,此时的毛泽东除了指点江山,忧国忧民,也怀念自己的校园求知岁月,以及志同道合的同学密友。
5月24日上午,记者来到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探访。讲解员赵小阳介绍,这个占地128亩的老校区,如今依然有3800多名学生,“走进来依然感觉到很有生气。”
毛泽东坐过的座位、毛泽东住过的寝室……一师校园里,保留着毛泽东学习生活的点滴。在寝室门口,贴着毛泽东提倡的“三不原则”:不谈金钱,不谈家庭琐事,不谈男女问题。学校东北角有一眼水井,这是毛泽东当年进行冷水浴的地方。每天黎明,他就带着浴巾来到井旁,用吊桶提水淋在身上,反复用浴巾擦洗,直到全身发红发热。学校的阅报室也是毛泽东常去的地方。“他每天要读2个小时报纸,读报必带三件装备:地图、笔记本和英汉字典。”赵小阳说,“毛泽东在一师读书5年半,花了家里162元,大部分都用来买书订报了。”
读书5年,工作3年,毛主席在一师度过了8个春秋。”毛泽东思想研究所荣誉所长孙海林介绍,“正如主席自己所说,‘我读书最久的地方是第一师范,我的知识、我的学问是在一师建立了基础。’”
毛泽东缘何能成为革命领袖?孙海林认为,除了时势造英雄、有一批良师益友、很快接受马克思主义等原因之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博览群书。他介绍,毛泽东因为家庭条件不好,没太多钱买书。当时的历史老师有一套二十四史。毛泽东在2年级时,就用一年的课余时间,将这套4000万字的书借来全读完了!
毛泽东读书有自己的特点,一个是,“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读书期间,他就约了萧子升、蔡和森等同学,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另一个是,不仅要静中求学,还要闹中求学。为此,他曾特意跑到长沙最繁华最嘈杂的大街上去看书。
孙海林认为,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实现了两个转变:从学生到教员到职业革命家;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到初步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知识分子到马克思主义者。“就是从爱国爱民,到忧国忧民,再到救国救民。”
儿女情长
独立寒秋,1925年的毛泽东身单影只。胸怀天下,亦有儿女柔情。此时,他的妻子杨开慧与幼子毛岸英正在其老家韶山冲。离开长沙,毛泽东面临的是与家人的又一次离别。
为深入了解青年毛泽东,记者5月23日特意从长沙驱车一个多小时,来到长沙县的杨开慧纪念馆探访。不巧的是,星期一纪念馆闭馆。不过,在听闻记者来意后,值班讲解员罗莎破例接待了记者。
罗莎介绍,杨开慧是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老师杨昌济的小女儿,年龄小毛泽东8岁。1920年冬,毛泽东与杨开慧在一师附小的教员宿舍里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在杨开慧的追记手稿中(手稿是1982年3月修缮杨开慧故居时,在泥砖缝里发现的),她这样表达自己对毛泽东深沉的爱——“自从我完全了解了他对我的真意,从此我有一个新意识。我觉得我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我想像着,假如一天他死去了,我的母亲也不在了,我一定要跟着他去死!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去同他共这一命运!”
革命家的爱情注定充满离别。1921年6月,毛泽东与何叔衡离开长沙,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这是夫妻二人婚后的第一次离别。此后,杨开慧曾先后到上海、韶山,陪伴毛泽东开展革命工作。1925年8月底,毛泽东从橘子洲头离开长沙,于9月抵达广州。10月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925年冬,杨开慧才携家人到广州与毛泽东相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