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视频 | 红色博览 | 红色网群 | 作者专栏 | 英模事迹 | 权威发布 | 领袖故事 | 史海秘闻 | 领袖故事 | 红色恋情
红色联播 | 红色书信 | 红色演讲 | 红色景区 | 红色诗词 | 红色歌谣 | 红色镜头 | 红色游记 | 红色书画 | 红色访谈
红色收藏 | 红色格言 | 绿色景区 | 红色精神 | 导游词集 | 英模瞬间 | 特稿精选 | 红色歌舞 | 红色环球 | 红色旅游建设
景区地图 | 红色日历 | 红色图库 | 红色文化 | 红色课堂 | 精神大观 | 长篇连载 | 红色人物 | 红色文物 | 红色旅游意义
  当前位置: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湘赣闽红色旅游区>>特殊写意>>正文
中国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
沪浙红色旅游区
湘赣闽红色旅游区
左右江红色旅游区
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
雪山草地红色旅游区
陕甘宁红色旅游区
东北红色旅游区
鲁苏皖红色旅游区
大别山红色旅游区
太行山红色旅游区
川陕渝红色旅游区
京津冀红色旅游区
习仲勋会见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
解放军厚葬名将张灵甫(组图)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毛泽东称习仲勋:“你比诸葛亮还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
毛主席“粗话”欣赏
习仲勋与儿子近平、远平
毛主席语录
习仲勋生平年表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
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来到纪念堂怀
特稿:首都各界隆重纪念毛主席诞
9月9,李讷、毛新宇等来到毛主席
特稿:李讷、张玉凤等毛主席亲属
特稿:参加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集
特稿:华国锋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
特稿:华国锋年年到纪念堂瞻仰毛
纪念毛主席诞辰114周年 原毛主席
特稿:毛远新出现在邵华遗体告别
特稿:邵华遗体告别仪式(组图)
 

走近井冈
2012-12-06 15:52:24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杨晓光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投稿
纠错
论坛
【收藏】
E-mail推荐:

    中国南部。一条自北向南的山脉,像一枝巨大的出穗禾苗,横亘在湖南、江西两省之间。它,就是著名的罗霄山脉。

  罗霄,三国时东吴名将。山以人名,也就有了一分文化的厚重。这是一条神奇的山脉,千沟万壑汩汩淌出的山泉,分别汇入滔滔不绝的湘江和赣江,哺育着湘赣儿女。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以及一大批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都是喝着这两江的水长大的。相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炎帝也安息在罗霄山脉的西部,于是,这里的山川河流骤然间又多了一分庄严和神圣。

  位于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这个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地方,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一支工农武装来到这里,便成为万众瞩目的红色圣地。她像一只巨大而温暖的摇篮,孕育着革命,孕育着光明,孕育着新中国的诞生。从这里,走出了五名共和国元帅、三名大将、十五名上将、二十一名中将、十二名少将。

  一
  
  井冈山是雄奇的山,秀美的山。八百里井冈,高山叠影,沟壑纵横,层峦叠嶂,气象万千。雄伟的山峦,怪异的山石,参天的古树,神奇的飞瀑,磅礴的云海,瑰丽的日出,还有漫山遍野郁郁苍苍的井冈翠竹和血红的杜鹃,为多姿的井冈更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井冈山又是英雄的山,革命的山。在这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了一个个不朽的红色奇迹。当年,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队伍来到井冈山,人不满两千。但就是这星星之火,很快竟成燎原之势。“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毛泽东用他那豪迈的诗句,记录了这支从井冈山走出的军队的辉煌。

  人们都说:正是伟大的井冈山精神,才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人这段厉兵秣马、风云际会的英雄历史。

  二
  
  1965年暮春,阔别三十八年重上井冈山的毛泽东,给他昔日的战友和部下出了一道考题:什么是井冈山精神?面对领袖的考问,大家陷入了沉思。当年井冈山那段艰苦岁月就像一部年代久远却记忆犹新的电影一一展现在眼前。“艰苦奋斗”,“支部建在连上”,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毛泽东笑了笑点点头,在肯定他们回答的同时,又意味深长地说:“在井冈山时期,我们摸索了一套好制度、好作风,现在比较提倡的是‘艰苦奋斗’,得到重视的是‘支部建在连上’,忽视的是‘士兵委员会’。”

  毛泽东的这段话把大家的思绪一下带到了井冈山下的三湾村。1927年9月,参加完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来到三湾,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为了建立新型的官兵关系,毛泽东决定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度,在连、营、团建立“士兵委员会”。委员会由士兵选举产生,参加政治、军事、经济的民主管理,代表士兵的利益,维护士兵的权益。

  未曾料想,这个初看不起眼的“士兵委员会”,却成为红军提升战斗力的秘密武器。一些连长和党代表都处理不了的问题,在士兵委员会上却常常能得到圆满的解决。旧军队中常见的开小差在这里极少发生。至今,井冈山还流传着一个敌军士兵三次被俘,三次被放,最后带着十多名同伴义无反顾地加入红军的故事。难怪毛泽东和当年的战友们回忆起井冈山斗争的那段艰苦岁月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士兵委员会”这一充满活力的组织。

  看似不起眼的“士兵委员会”,蕴涵的是民主的巨大力量。正是民主,使士兵们从精神上得到了解放。在一个需要高度集中的武装组织中实行民主,这在中国军队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因为民主,士兵们头一回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因为民主,官兵平时亲如兄弟,战场上便能同仇敌忾、奋勇力拼;因为民主,实行经济公开,这支军队的廉洁性便有了坚实的根基。民主,正是红军在艰难困苦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敝,除党的作用外,就是靠实行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废除烦琐的礼节,经济公开。士兵管理伙食,仍能从每日五分的油盐柴菜钱中节余一点作零用……这些办法,士兵很满意……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这是当年毛泽东向中央呈交的一份报告中的一段话,平实的语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这个报告,就是那篇后来被称为《井冈山的斗争》的著名文章。毛泽东把通过“士兵委员会”而实行的民主作为井冈山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意味深长!

  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物换星移,当年的“士兵委员会”已不复存在,但它留给我们的民主精神却依旧熠熠发光。历史和现实一次次说明:只有实行民主,一个政党、一支军队,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实行民主,我们的党和军队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活力;只有实行民主,我们的党和军队才能抵御各种病菌的侵蚀,永不变色。

    三

  
  井冈山的峥嵘岁月里,不仅实施了广泛的民主,还订立了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

  井冈山荆竹山村前草坪上一块名叫“雷打石”的巨石见证了红军三大纪律的诞生。

  那是一个阳光普照的秋晨。一队整装待发的工农革命军战士列队在草坪上。毛泽东站在那块“雷打石”上,目光炯炯地望了望列队的战士,用他那特有的洪亮嗓音说:“同志们,今天我们就要上井冈山了,我们这次上井冈山,一定要和那里的老百姓搞好团结。《三国演义》里不是有个曹操割须代罪的故事嘛,连古人带兵打仗都懂得不要侵犯老百姓的利益,我们是工农革命军,就更要讲规矩了。”

  接着,他习惯性地扳着指头,一字一句地说下去:“现在我们要订几条规矩: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不拿农民一个红薯;第三,打土豪要归公。只要大家都这样做了,我们才是真正的工农革命军!”这三条规矩,后来发展成家喻户晓的三大纪律。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珍贵的文物。尽管年代久远,深灰色的包袱布上“六项注意”的字样仍清晰可辨:(1)捆铺草;(2)上门板;(3)买卖公平;(4)说话和气;(5)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6)不准乱翻东西。短短的三十一个字,昭示着一支新型人民军队的诞生。鲜为人知的是,“上门板”、“捆铺草”这两条看似细琐、平常朴实的规定,后面还有着一段动人的故事!

  那是1928年的腊月,天寒地冻。工农革命军的一个连队刚到井冈山不久,临时驻扎在遂川北部的草林镇。为了抵御严寒,晚上宿营时,战士们纷纷从邻近几个村子的农民家借来门板和稻草打地铺睡觉。

  一天,毛泽东从县城徒步来到草林镇,召集农民群众开调查会。“从来没有遇上过这样好的军队,不偷不抢,不打人骂人,说话和气,借东西还还,真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在问及工农革命军执行纪律的情况时,当地的老百姓赞不绝口。

  也有人提批评意见。“工农革命军好是好,就是借了我们的门板去睡觉,还回来的不是原来的那一块,我家的门板是斗榫的,对不上号,害得我找门板要好几天。还的时候最好能给我们上回去,因为各家的门板大小、长短、宽窄、新旧不一样。”一位老者站起来说。又有人接着说:“我家一大堆稻草借给革命军去摊铺,用过也都还了,可回来的全是散的,遍地都是稻草,我要花很长时间才能一把一把地捆好。”

  毛泽东边听边记,点点头说:“这些意见提得都很及时,我们马上就改。”

  不久,在遂川县召开的军民大会上,毛泽东郑重地宣布了改正的意见。只见他一字一顿地说:“‘还门板’,就应该改为‘上门板’才对,只有把借来的门板上回到借主家的门框上,才真正做到物归原主,完璧归赵了!还有‘还铺草’也应该改为‘捆铺草’,把拆散了的稻草还给人家,农民兄弟不高兴呢!”接着,他提高嗓音大声说道:“同志们不要看只改一个字,恰恰是一字见真情啊!改这一个字就体现了我们工农革命军是完全彻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是和其他反动军队有着本质区别的。”

  从此,“六项注意”成了中国工农红军做群众工作的行为准则。红军战士把它刷在墙上,写在包袱布上,牢记在心坎里,走到哪里执行到哪里……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特稿:七绝三首
·下一篇:无
·孙媛媛、张斌、岳靖:井冈山上埋忠骨,翔梧精神驻人心(组图)
·特稿:井冈山上埋忠骨,翔梧精神驻人心(组图)
·徐光华、徐雅萍:安徽师大学子井冈山革命圣地祭先烈(组图)
·特稿:安徽师大学子井冈山革命圣地祭先烈(组图)
·曾莹:“小微看井冈”微博微信图文大赛鸣锣开赛(组图)
·特稿:“小微看井冈”微博微信图文大赛鸣锣开赛(组图)
·孙妍、张斌、陈娅楠:三校齐聚井冈山,革命精神记心中(组图)
·特稿:三校齐聚井冈山,革命精神记心中(组图)
·吴桂生、罗辰元:巍巍井冈山 今朝更好看——探访井冈山旅游转型升级之路
·特稿:巍巍井冈山 今朝更好看——探访井冈山旅游转型升级之路
中国红色旅游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特稿”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红色旅游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红色旅游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其他来源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
3、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中 国 红 色 旅 游 网 版 权 所 有,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复 制 或 建 立 镜 像
建议使用分辩率1024*768浏览本站,16位以上颜色,IE5.5以上版本浏览器
冀ICP备05003408号
E-mail:js88@vip.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