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底,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和各县游击队共1300多人集结石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整编训练,闽东红军独立师番号改为“国民革命军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次年1月,福建抗日游击第二支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团长叶飞。之后,他们开赴苏皖抗日前线。新四军六团宁德留守处于1938年3月在蕉城碧山街林氏宗祠成立,主任范式人,秘书长郭文焕。新四军“老六团”北上抗日途中,以郭建光为代表的36位闽东伤病员留在江苏常熟市养伤,由此引出根据当地百姓保护36位伤病员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京剧《芦荡火种》(后改名《沙家浜》)。因此,闽东独立师诞生地后被誉为“芦荡火种”发祥地,支提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43年3月,“老六团”战士在江苏芦家滩战斗中,血刃日寇,歼敌600余人。解放战争中,他们南征北战,先后参加泰安战役、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渡江战役,直到解放上海。在莱芜战役中,该团一连荣获“人民功臣第一连”称号。1952年,他们奉命入朝,先后担负元山港守备,坚守上甘岭,参加夏季反击作战等,该团某连荣获“杨根思连”光荣称号,朝鲜政府授予杨根思同志“共和国英雄”称号及金星奖章、一级国际勋章。
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过去了,这段充满艰辛而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是人们心中美丽的“诱惑”,革命先烈的足迹,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红色飘带”,吸引着游人在闽东接受一次又一次心灵洗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