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兵张嘎》海报,被中宣部等五部委评为“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之一
1961年,《小兵张嘎》问世,此后不断重印,发行量逾千万册;1963年,电影《小兵张嘎》在全国公映,引起轰动,成为几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红色经典。而“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也是第一位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的作家,他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平原烈火》,是195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
2021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小兵张嘎》出版六十周年典藏版
《平原烈火》(1951年5月)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书
1925年出生的徐光耀,13岁时就参加了八路军,由于表现优异,同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期间,徐光耀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由于有些文化底子,很快从勤务员成为了连队的文书。1947年,徐光耀获得了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学习的机会,这一段经历对徐光耀从一位战士成长为一名军旅作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火种:徐光耀在华北联大》,正是以徐光耀这一成长经历为切入点,真实还原了华北联大在束鹿、正定办学的一段历史。
“把大学开办在战争的最前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创举,在历史上,在全世界这都是绝无仅有的。
“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到战斗中去,在文化中浸润,在实践中锤炼,这是华北联大办学的光荣传统。
“华北联大是革命和文化的火种,华北联大是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
《火种:徐光耀在华北联大》周永战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1939年7月,党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决定,鲁迅艺术学院、陕北工学、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华北联合大学是我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办的第一所大学,规模大、时间长,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培养了大批人才,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个创举。《火种》聚焦于“小兵张嘎之父”徐光耀在华北联大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从一位学员的视角关注华北联大的人和事,记录了众多师生在华北联大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状态,涉及沙可夫、艾青、陈企霞、厂民、萧殷、蔡其矫、贺敬之、于力、崔嵬、周巍峙、舒强、王昆、孟于、郭兰英、陈强、彦涵等文化名人,人物形象丰满,叙事生动感人,有很强的可读性。
99岁的徐光耀先生阅读《火种》
徐光耀先生手抄的华北联合大学校歌
华北联合大学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被誉为“英雄的事业”“插在敌人心脏上的一把剑”(李公朴语)。一批热血青年秉承“团结、前进、刻苦、坚定”的校训,在学习中进步,在战斗中成长,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一定要把这一光荣传统和红色基因传承好,守好党的这块重要阵地。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
《火种》以《徐光耀日记》为主线,挖掘散落于各处的珍贵史料,采访华北联大时期的亲历者和他们的后人,内容详实,极大地填补了华北联大研究的空白。
精彩赏读
艾青个子高挑,因为曾留学法国,在他身上总有一些法兰西式的浪漫气质,比如他穿着就比较讲究,这种讲究不是说他比别人穿得好,而是总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舒舒坦坦,穿得利利索索,在当时环境下显得格外亮眼。虽条件十分艰苦,但艾青依然保持着翩翩风度。徐光耀总觉得艾青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气质,巴黎的浪漫、诗人的激情、革命者的执着似乎很好地统一在了他身上,浪漫丝毫不影响他对革命的坚定信仰,他首先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然后才是一位浪漫的诗人。
艾青喜欢跳舞,尤其是欧美的舞蹈,跳洋舞按说是应该穿燕尾服的,艾青虽然没有,但他总尽量穿得干净整洁,一样的旧军装在他身上总能穿出不一样的味道。有时文学系晚会最后会跳一跳舞,就是一男一女一组转着弯跳的那种,虽然徐光耀不喜欢这种舞蹈,每当此时都会提前退场,但他还是佩服艾青在这种场合中的潇洒、热情、大方。跳大秧歌时,艾青也从不推辞,走进人群就跳,全情投入,甚至能把大秧歌扭出点西洋味来,尽显洒脱,这时的艾青纯粹得像个孩子。即使后来在特殊年代被批判时,艾青也是面带微笑,依然洒脱、率真。
97岁的徐光耀手抄《徐光耀日记》片段
艾青更让徐光耀敬佩的是他的博学、谦逊、热情、认真。
他的课堂极富感染力,又通俗易懂。徐光耀第一次听艾青的课还是在前线剧社任创作组副组长时。有一次,十一分区副参谋长给前线剧社的干部开会,谈到演技问题,就是用的艾青举过的例子。他讲道,有一次艾青给他们说演戏,他先拿了一根火柴放在桌子上,对别人说:“来,这是1000斤,你们俩人给他挪个位置。”又说:“这根火柴4两,你拿起它来,做个动作。”在无实物时演员既需要举重若轻,也需要举轻若重,艾青一个例子就说明白了。这个例子让徐光耀对艾青的课充满了期待。他正式受教的第一堂课,艾青讲的是材料、语言、形式等问题,这些徐光耀觉得都懂,但又讲不出道理来,而经过艾青一讲,枯燥的内容不枯燥了,举的例子也新鲜有趣,再加上他丰富的课堂表现力,徐光耀对这些司空见惯的概念,立马又通透了许多。 ……
在徐光耀眼里艾青更像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画家的细腻、诗人的激情、革命者的责任、为官者的平易在艾青身上几乎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写诗时激情澎湃,如狂风暴雨,做实事又缜密入微,心细如丝,尤其是一到课堂上,艾青就像换了一个人,总是诗魂附体般激情迸发,能把一堂堂枯燥的文艺理论课讲得生动活泼,充满“诗情画意”。徐光耀真好奇艾青怎么能把这些统一到自己一个人身上的。艾青的诗一开始徐光耀不太喜欢,不是他的诗不好,是他那些有点欧式风格的诗歌,最开始接触时,文化水平不高的徐光耀还读不太懂。随着认识艾青,对于艾青的为人以及作品,徐光耀不只是喜欢,简直是无比敬佩。
97岁的徐光耀手抄《徐光耀日记》片段
其实到了联大之后艾青已经很少写诗了,尤其是担任行政职务的一段时间里,他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联大工作上。除了给学生上文艺理论课,艾青还要处理学院的日常行政事务,包括找学生谈心,做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等等。面对繁杂的行政工作,艾青只能把如火的激情暂时埋在心底,认真思考眼前的教育工作,他的思考是深邃的,工作是细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