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上凤凰——圈头村
2013-06-17 09:42:17
作者:陈广济
浏览次数:
 
【字号
打印
【收藏】
E-mail推荐:
分享到:0
 

    圈头村是白洋淀中心最大的村庄。明朝永乐年间建村,村名富家屯,很早以前听人讲过,圈头村叫凤凰村,现在的桥南是凤头,东河北到四亩园是凤尾,桥东、桥西是翅膀,从空中俯瞰圈头村,象一只凤凰落在水上,由于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这么好听的名字没叫起来真是可惜。

    圈头村是古文化村,淳朴的乡土民风哺育了圈头村十几代人,互相帮助,帮贫扶危,和睦相处。自古以来,男人以捕鱼种地为生,女人则以织蓆编篓为业,日出而作,日落而栖,尊老爱幼,崇尚礼仪,真是个“湖边不用关门睡,夜夜凉风香满家”的好地方。

    “金圈头,银淀头,铁打的采蒲台。”这句流行了几百年的口头语也不知道依照什么界定的,我从小也没听说圈头村出过什么“陈百万”、“张百万”的,可为什么有富甲一方的朱百万的大淀村竟然排在了圈头村的后边。

    圈头村是不规则的园形村庄,四周水围,从东桥头张泉河家上船,往南走,沿着村边转到郝家坟,再从张法茂门前钻过南桥进入鸭子坑,再往西是陈书城家下边,往北从陈老国院前钻过西桥过曹逢年房前进入西河沿,从陈小林西头过陈廷玉后院到张元西边,再往东直到夏礼合家房后身,夏国栋门前边到夏小铁前头是一条时干时水的小河,水大时通船往南又是东桥了。

    四周水围才有了圈头村的三座石桥,石桥为清朝年间修造,桥的造形雄浑结实,历经三百年沧桑依旧,最大的桥要数东桥,它和我的名讳一样叫“广济”桥,南桥叫广顺桥,西桥叫广惠桥,只有村北没有桥。1957年学校搬到四亩园,才修了座木桥,叫“广安”桥,这样圈头村就有了“济、顺、惠、安”四座桥了。

    那些年每年闹大水。平时桥下舟船通行,桥底下的水清澈见底,小鱼小虾看得非常清楚,我曾经在书城哥南房下边的河里下过网片,每天张很多大青虾,还有不少的小孩坐在桥 帮上垂钓,真是近水楼台。一到夏天,孩子们都愿意在桥下洗澡,中午时分,桥下边浪花翻腾,笑语连天,真是个热闹的地方。胆子大的孩子,站在桥上往下跳,真有十米跳台冠军的风彩,有一年加工厂卸煤,端村的一个大对槽就停在西桥下边,可见当年桥底的水有多深。

    晚上,三座石桥成了人纳凉和小孩玩耍的好去处。晚饭过后,大人和孩子们三三两两到桥上汇集,谈古论今,说些家常里短,直到深夜才散去。桥帮上真有几个贪睡者直睡到天亮,能在一尺来宽的桥帮上睡觉,可见其睡功极高,真不怕掉到桥下水里去。

    圈头村文风鼎盛,识字的人多,是个礼仪之乡。早在民国初期就有一座私垫,教书先生叫陈慰增(陈广济的老爷)因在家行四,人称“四先生”,本村里八九十岁识字的老人大都他的学生,陈伯昌、陈书城、陈文胜、夏洪恋、刘田、夏兆雄等。就是这老一辈文化人,奠定了圈头村的文化基础。

    圈头村共有八座大庙,现在的剧场叫大寺,过去是天主教堂的堂址,靠近河沿的空地叫大寺前头。信用社过去是火神庙,烈士祠是龙王庙,红房子是真武庙(河边有个烧空空庙),张小良家门口是菩萨庙,张根义家那一片是老爷庙,老粮点的南房是奶奶庙,背后是个尼姑庙,桥东下坡有一个太爷庙。不知道为什么,凡有庙的地方不远准有一个碾子和轴场子,我想这些庙宇当年肯定香火旺盛。

    因为有庙,才有了庙会,每年旧历的四月十八到二十一是圈头村传统的庙会,庙会上年年唱大戏,十分热闹。记得五十年代初,有一年庙会是我有生以来看到的最热闹的一年,光是小摊从行宫一直摆到现在的剧场,就连西前街也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现在的百货商店过去是一片空地,哪年庙会里边有二班唱河南坠子的,圈头村的人听不惯河南坠子,听众廖无几,记得有一班是一男一女两个人唱,经常打情骂俏逗大家笑,外边是一溜好几家拉洋片的,“咚呛咚呛”的锣鼓点合着上韵的唱腔,吸引了不少小孩观看,我那时也爱看拉洋片的,两根绳子上连着好几种乐器,用手一抻能打出好听的锣鼓声,真是一场省人力的文武场表演。在南墙根下有一个演小电影的,搭着长方形的黑布帐子,里边有个小银幕,两边有几个窟隆往里看,放电影的人站在架子上摇着电影片子,是无声电影,到现在我也想不明白,在没有电的情况下,不知道用什么灯光把电影胶片放到银幕上的?

    圈头村的人好戏,圈头村的人懂戏,这是在圈头村演过戏的演员这样夸我们。舞台上哪个演员的表演程式有点错,那个锣鼓点打的不对,马上就是一个倒彩,所以在圈头村的舞台上唱戏须格外小心。小胜春、关盛习,杜元田、李淑惠、赵佩云、裴艳玲、张淑敏、齐花坦、田春鸟、辛秋花、王贯英都在圈头演过戏。

    圈头村是戏曲之乡,有河北梆子、评剧、老调几个业余剧团,过年过节演好几天,小时候的河北梆子,看的不多,只看过陈文胜的《乾坤带》,当年陈文胜那个扮相真是好看极了。评剧团张小洪、陈守信、陈广勋,尚雨山都是评剧团的名角,他们演的新编戏《小女婿》《小二黑结婚》曾红极一时,当时有顺口溜说“田庄演,淀头接,马堡紧接下请贴”,可见当时评剧的红火。五十年代初,县里戏剧汇演,圈头村评剧团演出现代戏《农民泪》,当时演员私下有个规定:哭要真哭,打人真打,戏演得相当逼真,因此获了奖。现在外地的剧团都有圈头村的人。哈尔滨京剧团的陈少楼,衡水地区阜城县评剧团的陈少云(老杏)安国河北梆子剧团的郝余子,河北省河北梆子剧团的张逢山、张建华、王香云、陈淑英,保定市梆子团的陈加才、陈虎民,最当大书特书的是桥西村的陈春,这个农民出身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天赋和辛勤的汗水,一举夺得河北省河北梆子“鸣凤”奖和戏剧最高奖项“梅花奖”,在天津有小王玉磐的美誉。

|<< << < 1 2 > >> >>|

(责任编辑:cmsnews2007)
·上一篇:白洋淀畅想
·下一篇:白洋淀文化苑内“蜂恋荷”(组图)
·张灯结彩,喜迎荷花节(组图)
·白洋淀文化苑新添娱乐项目“空中滑索”(组图)
·白洋淀文化苑新添娱乐项目“空中滑索”(组图)
·特稿:白洋淀文化苑新添娱乐项目“空中滑索”(组图)
·企业家又是书法家的白洋淀文化苑董事长袁大炳(组图)
·企业家又是书法家的白洋淀文化苑董事长袁大炳(组图)
·特稿:企业家又是书法家的白洋淀文化苑董事长袁大炳(组图)
·特稿:河北白洋淀文化苑国际旅行社开业(组图)
·白洋淀文化苑新增多个水上游乐与体验项目(组图)
·白洋淀文化苑新增多个水上游乐与体验项目(组图)
白洋淀文化苑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白洋淀文化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白洋淀文化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白洋淀文化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来信:js88@vip.sina.com
E-mail:js88@vip.sina.com
声明:本网站所有内容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中国红色旅游网 版权所有
冀ICP备050034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