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推荐一篇好文,请大家都来参与讨论国家大事。 我们可以当会外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发出一点声音,为国为民。(东海)
深化改革国人共识,问题是改什么、怎样改、要达到什么目的? 如今在一些人的眼中,共和国还剩最后两块“蛋糕”,一是大型国企、一是人民币信用,如何分食这最后的晚宴、平安着落、移居海外;在另一些人眼中必需捍卫最后支撑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安全底线。这就是深化改革在经济领域内日益激化的来由。这里只谈国有改制,先不顾及人民币信用问题。 一片喧嚣声中,大型国有企业民营化(私有化)方案终于浮出了水面。 一边是少数人依托国外、依靠政府、暗箱操作、决战“最后一年”;一边是多数人公开反对、诉诸舆论、灭此朝食。沸沸扬扬。继“两极分化”、“腐败无能”和“转基因”之后,酿成“十八”大之前社会矛盾的又一焦点。 改制的理由无非有三: 一、 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二、 反对行业垄断 三、 给私人资本发挥作用提供更多的空间,否则人才和资本将流失海外 似是而非也 《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告诉人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国家的“发展方式”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外环”和“内构”,即它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及对应外部环境变化形成的内部经济结构。 首先,所谓“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从理论上讲,这本身具有极大的局限性和缺失性。人类有史以来,资源无非四种配置方式:可分可专、可分不可专、 可专不可分、即不可专也不可分。市场机制对应这一“兰德命题”有效配置资源的应用范围非常有限,市场机制只能在“可分可专”领域内发挥一定作用,其他三领域基本无效。如电磁频谱配置、高端军工产业、生态修复建设、粮食能源结构、信息金融安全、国土整治利用、山地安息坡角、气象区下垫面、流量资源和存量资源转换等等;其二、在实践方面 “双重压力”下的中国,即后发展中国家状态和人均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两点决定中国无条件、也不可能,走先发达国家完全市场配置资源的老路;其三、就是市场配置资源,也不是无条件的,需要“激励与约束相容”,需要完整的市场经济治理结构,目前在这个结构中存在重大失缺,至少没有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和基本信用制度体系支撑。篇幅所限这里不再展开。 市场经济和私有化不是新鲜事、也不是“救命符”、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因时而逾、因事而逾、因域而逾而已。兹“井田制”后,2000年以来中国一直都施行的都是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直至民国的对外彻底开放。但这并没有阻挡住有记录可考的,500次以上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及其改朝换代,阻挡住中华帝国、蒋家王朝的崩溃,也说明当代私有制和市场经济,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民主没有什么必然内在的联系,倒是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这一驳不倒公认事实和现实存在。 问题是,近年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这一“说法”,几乎成为所有经济改革的唯一理论依据,和政策制定的出发点。这只能反映出某些“专家”和“官员”知识的局限、立场的偏颇,和对基本国情、对未来世界发展总趋势判断的呆滞。这也不足为怪,是为不健全“科层制”下“彼得原理”当代体现。那些即无理论基础又无实践经验,即不懂得中国又不懂得外国,即不懂得历史又不懂得未来,即没有道德底线又要以公谋私,就只能靠应时应景、抄袭剽窃、自说自话,其作风浮躁而文风下流,即构不成理论体系、也不能自圆其说,竟以年年“百年不遇”之天灾、“应对艰难之前所未有”来标榜,也只能拿出“抖激灵”“钻狗洞”“脱裤子”式的经改方案,滥竽充数贻笑大方。什么“职工下岗”、“国有改制”、“基因主粮”、“市场配置”“出口导向(外需为主)”等等“方略”值得反省,之局限性、之解一时之需而寅吃卯粮、竭泽而渔,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瞎折腾!即经不起实践检验、也经不起历史检验、更无法向人民交代!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一头放水、一头放火”的“彼得”还要决定13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而目前还没有更有效的纠偏办法。最后只能将中华民族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而“始作踊者” 或乘机转移资产移居海外?况且进了三宝殿不一定都是烧香人,还有要烧庙的呢!这是百姓都认知的常识。 其次,所谓“反对行业垄断” 根据公布的列表,可以看得出改制的国有垄断企业,基本属于“存量资源”企业,属于全体国民不可或缺的公共资产池,或属于全体国民的“投下”产业,涉及全体国民生存空间、生存安全、国家安全,涉及社会必需品供给保障,(须知今天所有市场经济活动都是在这个有序的基础上进行的)。属于“可分可专”市场配置资源之外的资源配置方式,全民专有、国家干预无可非议,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反省和今后的世界潮流。 当今世界在存量资源、生态环境危机面前,几乎所有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在非“可分可专”领域的资源配置国有化和国家干预倾向日趋明显,不得已而为之、使一些已经民营化领域重新国有化,而我们的“彼得”们却自作聪明、反其道而行之,真可谓顶风作案、逆流而动、自取销亡。 然,国有企业则必需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效率,改革的内容应该是:腐败无能、用人为亲、高职高薪、拒缴利润和部门利益化,方法是:加强党的领导、启动人民监督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修订和贯彻鞍钢宪法。 国企不属于无主资产、所有权是十分明确的,国企改制属于财产关系的转移,全民资产处置权属于全民、需按程序和框架结构办理。少数人如“越俎代包”属于刑事犯罪。鉴于国有中小企业改制的教训,国有资产作价(包括:环境、资源、安全、预期、期权等等如何作价有程式吗?)招标、交割等等一系列问题没有严格的科学程序、也少有更成功的案例,反倒有极深刻的教训,乃至于官商勾结、暗箱操作“一头奶牛卖出了一杯牛奶的价格”。在没有制定新的有效办法和规定之前,急于改制、凡正常人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在信息化社会公众面前“装傻充愣”作用不大,反到暴露自己、引火烧身、何苦来呢! 还有,所谓“人才和个人资金的流失” 据说当前有大量的人才和个人资产,由于不能分食“最后的蛋糕”准备移居海外。先要看什么是“人才”,那些插浑打呵、掐肩捏膀、偷听递话,赖昌星式的“人才”最好少些,中国幸甚人民幸甚!只要带不走非法所得,走就走吧!如果能够带走非法所得,那就是当局的责任,今后必有问责。这种“人才”无非是官商勾结的人才、行贿受贿的人才、吃喝嫖赌的人才、以权谋私的人才,就算机巧之人机巧之事也是与国是正面预事无补,有它不多没它不少。其实谁心里都明白就是国外也不需要这种“人才”,除非你能带来大量的资财、情报或为他国作引线,否则按市场经济规律也只能“男归男馆、女归女馆”了。这也是制造混乱、抢食蛋糕、亡命捞钱、没有底线、“方案”“行为”越来越妖魔化根本动因。 当然面临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正真人才和劳动所得个人资金在国内正当大有可为。国土资源生态环境的整治和重建、流量资源对存量资源的更新、高科技高端生物类产业的兴起等等,在健康向上的国家干预和国有企业合作框架下,真的具有与以往不可比拟的投资空间和利润生长点。问题是如果继续依托面前所谓面前的“主流学者”和“彼得官员”并没有创造出适当的政策环境、进入机制和分工协作的结构框架,确实耽误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进程,也耽误了全民致富的机会,看来这些“彼得”的确应该“挪挪窝”了,再不能“以其昏昏使人召召”了,再不能“成一人之私、毁万民之公”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