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四军首次入闽的决策,与福建省委的情报和建议有关
1928年冬,国民党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会剿”,蒋介石纠集湘赣两省6个旅18个团约3万人的兵力,气势汹汹地扑向井冈山。大敌当前,加上敌人的经济封锁,红军的给养困难。怎么办?
1929年1月4日至7日,毛泽东在宁冈县柏露村主持召开会议,确定了“围魏救赵”的战略方针:决定由彭德怀率领红五军改编的红四军第三十团和袁文才、王佐的红四军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坚持内线作战;红四军主力第二十八团、第三十一团及军直属队向赣南进军,在外线作战,引开敌人兵力,以解井冈山之围。
1月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率红四军主力3600多人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进军,踏上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征程。
红四军刚下山之初,进展还比较顺利,但情况立即就变得越来越糟糕。正如陈毅后来向中央汇报时所说:“红军没有群众帮助,行军宿营探察等非常困难,敌人又采取轮班穷追政策,我军为脱离敌人,每日平均急行军90里以上,沿途经过山岭皆冰雪不化困苦加甚,复于平项坳、崇仙圩、圳下、瑞金四地连战四次皆失利,枪械虽未有大的损失,但官兵经30日左右之长途急行军已属难支。”毛泽东称“是为我军最困苦的时候”。
但是,红军是一支新型的革命队伍,正如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在下井冈山途中颁发的《布告》所阐明的:“红军宗旨,民权革命,帮助工农,唯一责任……打倒列强,人人高兴,打倒军阀,除恶务尽……全国工农,风发雷奋,夺取政权,为期日近……”为了实现解放劳苦大众,夺取全国政权的远大革命目标,红军岂能被暂时的挫折和困难所吓倒。
俗话说,两强相遇,勇者胜。客观上看,此时的“朱毛红军”属于弱者,但正是有了一往无前、斗志弥坚的勇者精神,红军才能绝处逢生,转败为胜。1929年2月10日大柏地一战,红四军以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战术,全歼追敌刘士毅部800多人,缴枪800多支,取得了红四军下井冈山以来第一次大捷。
大柏地战斗的胜利,打破了红四军主力下井冈山以来的窘境,红军的行动也由被动变为主动。大柏地大捷后,红四军乘胜挥师宁都县城,守敌赖世璜望风弃城而逃。2月17日,红四军进抵离井冈山更近的东固地区,20日,与李文林率领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二、第四团会师。
但是,在东固,毛泽东、朱德、陈毅得到一个失望的消息: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才半个月,井冈山就失守了,彭德怀已率部突围正寻主力而来,袁文才、王佐的第三十二团则转入深山,保存力量。
井冈山是回不去了,东固又不是久留之地,因为赣敌李文彬旅的3个团正向东固步步逼近,吉安守敌金汉鼎部也对东固虎视眈眈。下一步怎么办?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他分析,此时与敌人对垒强攻不利,应该抛弃固定区域的公开割据政策,采取打圈子政策,就是以变化无常的游击战来应付敌人的跟踪追击。
向何处去?向闽赣边界挺进!两年前,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就是率队伍在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湘赣边界井冈山站住了脚跟,如今,毛泽东想用同样的办法为红军寻找生机。
2月25日,红四军离开东固,经吉水、永丰、乐安、宁都、石城,于3月4日攻克广昌县城,9日,又迂回穿插至瑞金的壬田。此时,赣敌仍紧追不舍,毛泽东、朱德决定迅速撤离壬田,向福建长汀进发,目的是甩开赣敌追踪,到福建游击以图发展。
红四军向闽西进军的战略决策,还因为有中共福建省委的情报和建议。在红四军离开东固的前一天,中共福建省委给中央的报告写道:省委已指示长汀、上杭、武平3县委设法同红四军联系,向红四军报告当地的情况,“同时把省委的意见提供给他们参考”。
福建省委的意见是: “红军转战千里,旦夕不休,尤其是这2个月来长期的奔走,一定是很疲惫,并以子弹缺乏,目前开回湘赣或开往广东很有困难,客观上的环境,红军暂时开到闽西长汀、武平、上杭一带来作短时间的休息,是有可能的,因为汀杭与赣粤(省城)相距较远,同时福建的反动统治力量比较薄弱”。
的确,福建没有真正的蒋介石嫡系部队,除驻扎在福州的海军杨树庄部外几乎都是地方杂牌军,如漳州一带的张贞部,闽中的卢兴邦部,闽西长汀一带的郭凤鸣部和龙岩一带的陈国辉部,战斗力都不很强。更为有利的是,闽西地区的革命基础较好,共产党组织较健全,1928年的农民武装暴动虽然失败,但群众都发动起来了,闽西革命就象一堆干柴,一点即燃。这些都非常有利于红军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中共福建省委的战略眼光。
|